研究人员) OTSUBO Makoto,地震与火山地质研究所地球动力学研究组高级研究员,MIYAKAWA Ayumu,地质与地球信息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组高级研究员
- 计算了板块边界附近的流体压力变化,导致大型俯冲带地震
- 与传统模型相反,我们发现地震后板块边界附近的流体压力下降可以忽略不计
- 研究人员建议长期监测板块边界附近的流体压力,这是南海海槽大地震的一个因素

(a)大地震后裂缝排水示意图(b)重复地震前后流体压力与状况的关系
当附近的流体压力达到最高水平时,地震被认为发生在板块边界附近。正如本研究揭示的那样,当前的监测技术能够监测大约 10 MPa 的流体压力波动
日本列岛周围多个板块相互接触,在评估地震灾害风险时,必须阐明南海海槽等板块边界发生大地震的机制。
长时间发生的地震(称为慢地震)被认为是由板块边界的流体引起的。南海海槽慢地震由日本产业技术研究院从中部地区到四国地区设置的地下水等综合观测设施进行监测。随着慢震观测的不断深入,从大地测量学和地震学的角度研究板块边界大地震发生的机制,也必须从材料科学的角度来阐明这一机制。
通过与美国地质调查局、东京大学和东京海洋科技大学合作对宫崎县延冈逆冲断层露头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即使地震后岩石中形成裂缝,板块边界附近约8公里深度的流体也可能会损失微不足道的量,并且高压会持续存在并持续增加。
已知板块边界附近流体压力的增加与地震直接相关。一旦发生地震,板块边界附近的流体压力就会通过岩石中形成的裂缝排水而降低。随后,人们认为当裂缝闭合时流体压力逐渐增大。流体压力再次上升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地震后流体压力下降的实际变化程度以及下一次地震前流体压力再次上升所需的时间尚不清楚。研究人员对地下深处流体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复杂的计算和建模。他们发现地震后流体压力的下降幅度比之前模型显示的下降幅度要小。下降之后,压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结果既表明了长期监测板块边界附近的流体压力在预测大地震发生方面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个调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