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发布日期:2012/12/12

米乐m6官方网站 沟道长度为3纳米的晶体管成功运行

-有助于降低集成电路的功耗,减少能量损失-

积分

  • 利用熔化硅晶体形成的V形凹槽制造沟道长度为3纳米的晶体管
  • 通过纳米级结构控制和新的粘合技术展示高性能操作
  • 高级研究与开发支持计划(FIRST)项目“绿色纳米电子核心技术开发”资助结果

摘要

独立行政机构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会长:野间口佑](以下简称“AIST”)纳米电子研究部[研究部主任金丸正武]协同研究部绿色纳米电子中心[协同研究部主任横山直树]首席研究员Shinji Migita等人频道3 nm 的极小长度晶体管的操作

 所开发的晶体管是利用硅晶体溶解在碱性溶液中时形成的V形凹槽制造的。通过调整溶解条件,使槽的顶端的锐度为3nm,将该部分作为通道。该结是使用一种新技术形成的,该技术将杂质均匀分布在整个硅晶体中。就电性能而言,当沟道厚度减小至1 nm且沟道长度为3 nm时,电流调节能力达到最大。此外,我们研究了电子流过晶体管的速度,发现在长度为 3 nm 的沟道内分散的影响被压制,呈准弹道流动。这意味着电力可以在没有能量损失的情况下流动,并有望降低集成电路的功耗。

 有关该技术的更多信息,请参阅将于2012年12月10日至12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12国际电子器件会议(IEDM 2012)。

沟道长度为 3 nm 的原型晶体管的电子显微镜图像照片
沟道长度为 3 nm 的原型晶体管的电子显微镜图像


发展的社会背景

 近年来,人们担心由于移动信息终端的普及和IT设备的功能增加而导致功耗增加,并且降低电子信息设备的功耗的社会需求正在增加。是电子信息设备的核心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内置超过1亿个晶体管,内部进行高速运算处理。为了降低信息设备的功耗,有必要开发能够降低如此庞大数量的晶体管所消耗的能量的技术。

 为了降低晶体管的能耗,世界各地正在从材料、结构、工作原理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和开发。在结构方面,小型化已成为重要的设计准则,目前,由尺寸相当于20 nm的三维结构晶体管组成的LSI已投入商用。此外,在研发中,人们对验证小型化至 10 nm 或更小的晶体管的性能越来越感兴趣。

研究历史

 绿色纳米电子中心 (GNC) 是一个合作研究机构,成立于 2010 年 4 月,旨在实施内阁府和日本学术振兴会运营的高级研究与开发支持计划 (FIRST) 选定的项目。它由五家公司(富士通株式会社、东芝株式会社、日立株式会社、瑞萨电子株式会社和爱发科株式会社)借调的研究人员和日本产业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组成。自2011年以来,GNC一直在进行晶体管的研发,目标是将传统LSI的功耗降低1/10至1/100。

 这项研究和开发是在高级研究和开发支持计划(FIRST)项目“绿色纳米电子核心技术开发”(首席研究员横山直树)的支持下进行的。

研究内容

 该技术是利用现有的半导体制造方法,结合纳米级结构控制技术和新的键合技术而开发的。图 1 显示了原型设计过程。将单晶硅粘合到绝缘膜上SOI板制造晶体管首先,用碱性溶液溶解硅单晶的有限区域,形成V形凹槽。利用硅的溶解速度根据其晶面而有很大变化的事实,保留特定的晶面并形成V形槽。通过调节熔化温度和时间,V形槽的尖端可以变得尖锐,曲率半径为3纳米。这部分成为晶体管的沟道。另一方面,通过精确调节V形槽的深度,可以自由设计SOI衬底的厚度。在形成V形槽结构之后,沉积栅极绝缘膜和栅电极膜并对其进行图案化以产生栅电极。来源排水离子注入最后,采用高温热处理促进杂质扩散,确保杂质以高浓度均匀分布在整个硅晶体中。制造晶体管的传统方法会抑制杂质的扩散并产生浓度梯度。PN 结然而,在尺寸小于10nm的晶体管中难以形成PN结。因此,在本次开发中,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我们在不使用PN结的情况下通过栅电极创建了电场。能量屏障即可运行。图 2 显示了原型晶体管横截面结构的电子显微镜图像。

所开发晶体管的原型制作过程图
图 1 所开发晶体管的原型制作过程
(a) 用碱性溶液溶解 SOI 衬底并形成 V 形凹槽。 (b)沉积栅极绝缘膜和电极膜。在处理栅极图案之后进行离子注入。 (c)通过热处理完成,使杂质以高浓度均匀分布。 V形槽的尖端具有3nm的尖锐曲率半径,成为晶体管的沟道。

原型晶体管横截面结构的电子显微镜图像照片
图2 原型晶体管横截面结构的电子显微镜图像

图3显示了沟道长度为3 nm的晶体管的电气特性。通过改变栅极电压,漏极电流超过六个数量级。漏极电压发生变化,也确认了晶体管的正常电流响应。

原型晶体管电气特性图
图3 原型晶体管的电气特性
(a) 栅极电压和漏极电流之间的关系。图中的数字是漏极电压设置。 (b) 漏极电压和漏极电流之间的关系。通过以 02 V 增量改变栅极电压直至最大 20 V 来测量。这些测量结果证实晶体管正常工作。

 沟道厚度也是提高晶体管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图 4 显示了对 SOI 衬底通道部分厚度影响的系统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将厚度减少到相当于 1 nm 对于实现高性能至关重要。在微型化的极限,有必要将结构控制在纳米尺寸。

当沟道厚度在纳米级变化时的电特性图
图 4 通道厚度在纳米尺度上变化时的电特性
通过改变 SOI 衬底沟道部分的厚度而制造的 3 nm 沟道长度晶体管的栅极电压和漏极电流之间的关系。将通道厚度减少至相当于 1 nm 对于高性能至关重要。

 此外,图 5 显示了新开发的晶体管内电子速度的分析结果。电子以恒定的速度从源极流向漏极。在普通晶体管中,从源端注入的电子在沟道内散射,因此它们的速度逐渐降低。然而,在沟道长度为 3 nm 的晶体管中,电子到达漏极时几乎没有散射,因此速度保持恒定。无散射意味着晶体管内部没有能量损失。如果在未来的LSI中使用这种晶体管,预计能耗将会降低。

通道内电子速度分析结果图
图5 通道内电子速度分析结果
从源极注入的电子到达漏极而没有减速。这意味着大部分电子通过通道时不会被散射。

未来计划

 基于新开发的晶体管,我们将开展新原理晶体管的研究,以进一步降低功耗。


术语解释

◆频道
电子在晶体管中流动的路径。它形成在源电极和漏电极之间。[返回来源]
◆晶体管
控制半导体内部流动的电流以进行信号放大和开关的有源元件。它主要由称为源极、漏极和栅极的电极组成,源极和漏极之间流动的电流通过施加到栅极的电压来调节。[返回参考源]
◆分散
电子流动受到电离杂质阻碍的现象。电子流过的通道越长,散射的机会就越大,电流就越难流动。[返回来源]
◆大规模集成电路(LSI)
由大量集成在半导体晶体表面的晶体管组成的电路集合。几乎所有现代逻辑电路都是在硅晶体表面形成的,硅晶体构成了现代电子学的支柱。[返回来源]
◆SOI板
一种基板,其绝缘层嵌入硅 (Si) 晶片内。它抑制不必要的电流并使集成电路比以前运行得更快。[返回来源]
◆来源
晶体管中注入电流的电极。[返回来源]
◆排水
晶体管中收集电流的电极。[返回来源]
◆离子注入
一种通过将加速离子注入固体表面来控制固体表面的物理性质,尤其是电性质的方法。当今晶体管制造所必需的一项重要技术。[返回来源]
◆PN结
在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接触的界面处形成的区域。它是半导体器件各种功能的源泉。[返回来源]
◆能量屏障
具有高能量的区域,用于调节电子流动。由于电子沿低能量方向流动,因此可以通过提供高能量区域来阻止该流动。[返回来源]
◆漏极电流
漏极收集的电流。该电流变化的大小和数量是晶体管性能的指标。[返回来源]
◆漏极电压
施加到漏电极以收集漏极电流的电压。当评估晶体管的性能时,源极接地(0V)并向漏极施加电压。[返回来源]

相关文章


联系我们

查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