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移动性有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和锗(Ge)频道采用下一代高性能 III-V/GeCMOS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传统的硅(Si)晶体管性能提升有限,很难将性能提升超过200%,但随着这种III-V/Ge CMOS晶体管的实现,预计超越传统200%极限的下一代高性能III-V/Ge CMOS晶体管将投入实际使用。
国立大学法人东京大学[校长滨田纯一](以下简称“东京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国立先进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校长野间口裕](以下简称“AIST”)、住友化学株式会社[校长德仓正和]住友化学(以下简称“住友化学”)和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院长:助胜) Ushioda)(以下简称“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正在共同研究开发硅平台上的 III-V 半导体沟道晶体管技术。
8667_8825自洽同步制造技术,(2)超薄通道III-V-OI MOSFET的性能(3)简化III-V/Ge CMOS工艺的技术。
这些成就的详细信息可以在最先进的设备技术报告“2011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讨会”(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讨会2011)(2011 年 6 月 13-16 日,京都)上发表。
这项研究是受独立行政机构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委托于2007财年启动的项目“新型纳米电子半导体材料及新型结构纳米电子器件技术的开发”(硅平台上的III-V族半导体沟道晶体管技术的研究开发)而进行的。
■ 点■
传统硅晶体管的性能提升有限,性能提升很难超过200%。现在,通过开发 III-V/Ge CMOS,将有可能突破这一限制。应用本次开发的基础技术,实现了具有高电子迁移率的III-VnGe 具有 MOSFET 和高空穴迁移率p集成MOSFET的下一代高性能III-V/Ge CMOS晶体管有望投入实际应用。
第1点:实现世界上第一个下一代高性能III-V/Ge CMOS晶体管
- 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下一代高性能III-V/Ge CMOS晶体管。通过利用衬底键合技术在Ge衬底上集成砷化铟镓(InGaAs)沟道,我们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制造了具有高电子迁移率的III-V沟道和高空穴迁移率的Ge沟道的III-V-OI-on-Ge(InGaAs-OI-on-Ge)衬底。此外,通过利用镍(Ni)与III-V通道或Ge通道之间的合金化反应,III-VnMOSFET 和 GepMOSFET金属 S/D开发一种自对准工艺,允许同时制造 III-V 结点nMOSFET 和 Gep我们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开发出将 MOSFET 集成在同一基板上的 III-V/Ge CMOS 晶体管。这有望促进下一代高性能III-V/Ge CMOS晶体管的实际应用。
第2点:高电子迁移率超薄沟道III-V-OIn提高 MOSFET 性能
- 实现更高性能的膜厚为 10 nm 或更薄的超薄沟道 III-V MOSFET,可集成到下一代高性能 III-V/Ge CMOS 晶体管中InGaAs复合沟道n我们开发了一种MOSFET,并实现了超过Si MOSFET 4 倍的高电子迁移率。超薄沟道III-V-OI,同时保持高电子迁移率nMOSFET缩放
第3点:开发具有通用金属S/D和金属栅极的精细III-V/Ge CMOS工艺技术
- 为了生产下一代高性能 III-V/Ge CMOS 晶体管,我们开发了使用通用金属的金属 S/D 和金属栅极形成技术,并成功地显着简化了 III-V/Ge CMOS 工艺,并演示了栅极长度为 100 nm 或更小的微观 III-V/Ge CMOS 晶体管的操作。
研究成果1:全球首次实现下一代高性能III-V/Ge CMOS晶体管
~开发将III-V沟道和Ge沟道集成在同一衬底上的技术,以及基于Ni合金的自对准工艺同时制造III-V/Ge金属S/D CMOS晶体管的技术开发~
我们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InGaAs-OI-on-Ge衬底,将高电子迁移率的InGaAs沟道和高空穴迁移率的Ge沟道集成在同一衬底上,使得实现下一代高性能III-V/Ge CMOS晶体管成为可能。此外,我们还开发了一种使用基于镍合金的自对准工艺同时制造 III-V/Ge 金属 S/D CMOS 晶体管的技术。有了这些,III-VnMOSFET 和 Gep我们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在同一衬底上制造MOSFET的III-V/Ge CMOS晶体管,并在世界上首次证明通过集成高迁移率材料可以实现性能超过Si晶体管的III-V/Ge CMOS晶体管。
这次,通过使用基板粘合技术,掩埋氧化物 (BOX) 层阿尔2O3成功开发了InGaAs-OI-on-Ge衬底。为国际首次采用该材料(图1-1)。此外,利用Ni与III-V沟道或Ge沟道之间的合金化反应,III-VnMOSFET 和 Gep我们开发了一种工艺,允许以自对准方式同时形成 MOSFET S/D 结(图 1-1)。 III-V族在同一衬底上同时制造nMOSFET 和 Gep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演示 MOSFET 工作原理的公司(图 1-2),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开发 III-V/Ge 金属 S/D CMOS 晶体管的公司。使用 InGaAs-OI-on-Ge 衬底在同一衬底上制作 III-VnMOSFET 和 GepMOSFET 中的高电子迁移率,大约 1800 cm2/Vs 和约 260 cm 的高空穴迁移率2/Vs已实现。其中,InGaAsnMOSFET 和 GepMOSFET 是硅n/p与 MOSFET 相比,性能分别提高了约 35 倍和约 23 倍(图 1-2)。
 |
|
图 1-1 III-V-OI-on-Ge 衬底的照片(左图)。使用自对准工艺在同一衬底上制造 InGaAsnMOSFET 和 GepMOSFET 照片(右)。
|
 |
|
图 1-2 在 III-V-OI-on-Ge 衬底上制造的 InGaAsnMOSFET 和 GepMOSFET 晶体管特性。 III-V/Ge金属S/D CMOS晶体管的电流-电压特性(左图)。可以看出,实现了良好的晶体管操作。 InGaAs-OInMOSFET 和 GepMOSFET 的电子迁移率比 Si 晶体管高约 35 倍(右图),空穴迁移率比 Si 晶体管高约 23 倍(中图)。
|
研究成果2:高电子迁移率超薄沟道III-V-OI MOSFET的研制
~开发由有效沟道厚度为1 nm的InGaAs复合沟道组成的III-V-OI MOSFET~
超薄沟道的利用有望成为解决因 MOSFET 小型化而导致漏电流增加的方法。此次,我们开发了总沟道厚度为10 nm或更小的InGaAs复合沟道的III-V-OI MOSFET,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演示了其运行。
InGaAs复合沟道是通过将具有高In成分的InGaAs层夹在具有低In成分的InGaAs层之间而制成的,从而形成具有高In成分的InGaAs沟道层(有效沟道层),电流实际上流过栅极绝缘膜住友化学的优秀外延生长14984_152107导通电流/关断电流比已经实现。此外,在有效沟道厚度为5 nm的结构中,体III-Vn相当于 MOSFET、Si 的高电子迁移率n实现了大约 MOSFET 42 倍的高电子迁移率。预计这将能够实现超薄沟道 III-V-OI MOSFET 的微缩,同时保持高迁移率。
 |
|
图2-1 InGaAs复合通道的横截面照片。不同In成分的InGaAs层形成总沟道厚度小于10 nm的InGaAs复合沟道。电流流经具有高 In 成分的中央 InGaAs 层(有效沟道层)。
|
 |
|
图 2-2 具有 InGaAs 复合通道的 III-V-OInMOSFET 性能评估。实现了有效沟道厚度为1 nm的InGaAs复合沟道(左图)。 III-V-OI,具有有效沟道厚度为 5 nm 的 InGaAs 复合沟道nMOSFET,10 nm 厚 InGaAs 单层 III-V-OIn大约是 MOSFET、Si 的 16 倍n电子迁移率比 MOSFET 高约 42 倍(中心图)。通过大约 10 nm 的超薄沟道 III-V-OI MOSFET,我们实现了与体 III-V MOSFET 相当的高电子迁移率(见右图)。
|
研究成果3:采用共金属S/D和金属栅极的精细III-V/Ge CMOS工艺技术的开发
在高迁移率沟道III-V/Ge CMOS工艺中,沟道材料不同,因此有人担心工艺会比以前的集成变得更加复杂。为了实现微观III-V/Ge CMOS,我们开发了适用于不同沟道材料的通用工艺和材料,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演示了栅极长度为100 nm或更小的微观III-V/Ge CMOS晶体管的操作。
InGaAs 和 Ge乐队阵容(图3-1),我们可以看到InGaAs的导带边缘和Ge的价带边缘非常接近。由此看来,n/p在MOSFET阈值控制方面,可以使用常见的栅电极材料。此外,这种普通金属电极适合小型化。肖特基势垒17535_17679选择最后一个方法使用InGaAsnMOSFET 和 Gep我们已经制作了 MOSFET 原型(图 3-2)。图 3-3 显示了制造的 InGaAs MOSFET 和 Gep这是MOSFET的工作特性。我们成功地使用InGaAs沟道和Ge沟道同时获得了对比良好的晶体管特性。此外,在100 nm或更短的栅极长度下表现出了高抗缩放性,并且通过标准化金属材料,我们不仅成功地实现了III-V/Ge异质沟道CMOS工艺的集成和小型化,而且还显着简化了CMOS工艺。

图3-1 InGaAs和Ge能带阵容
|
|

图3-2 栅极长度为50 nm的InGaAs nMOSFET的横截面照片
|
|

图3-3 采用相同工艺制造的栅极长度为100 nm的InGaAs nMOSFET和Ge pMOSFET的电流-电压特性
|
像这样,逻辑LSI的Si沟道,实现了下一代高性能III-V/Ge CMOS晶体管。具有高电子迁移率的III-V沟道(例如InGaAs)和具有高空穴迁移率的Ge沟道。此外,为了提高其性能,我们成功建立了III-V/Ge CMOS晶体管的工艺技术,支持超薄沟道III-V-OI MOSFET的性能改进和微缩化。将这些投入实际应用的下一代高性能CMOS晶体管有望提高计算机、服务器、数字家电等的性能并降低功耗。
东京大学、日本产业技术研究院、住友化学和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正在联合研究开发硅平台上的 III-V 族半导体沟道晶体管技术。该联合研究成果受NEDO项目“纳米电子半导体新材料与新结构纳米电子器件技术开发”(硅平台上III-V族半导体沟道晶体管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委托【主题负责人高木真一】。从 2007 年到 2011 年的五年里,我们一直在开发新的晶体管结构和材料,以显着提高现有晶体管的性能。
该研究主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工程方法来考虑16纳米代及以后代LSI晶体管的材料选择,旨在在Si衬底上实现III-V-OI结构晶体管,这有望成为未来超精细晶体管的结构。由于III-V沟道具有比Si更高的电子迁移率,因此有望具有高电流驱动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实际应用,重要的是可以使用现有的Si LSI制造技术来制造晶体管。因此,有必要在Si衬底上集成III-V族通道。然而,使用传统的晶体生长方法在硅衬底上集成 III-V 沟道极其困难。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建议使用直接衬底键合技术制造 III-V-OI 结构。迄今为止,直接衬底键合方法已用于将 SiO2铝2O3作为BOX层,我们成功集成了膜厚32 - 100 nm的III-V沟道,并在全球率先开发出具有高电子迁移率的III-V-OI MOSFET。 2009 年迄今已报告结果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讨会2010 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讨会、2010 国际电子器件会议等。这次,我们成功集成了高电子迁移率的III-V沟道和高空穴迁移率的Ge沟道,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III-V/Ge CMOS晶体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