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野彰如何谈论“零排放”?第 1 卷
吉野彰所说的“零排放”是什么?第 1 卷

2022/06/01
吉野彰谈论“零排放”(第一卷)
?
用科学的眼光来看,
社会关注的真正原因
什么是零排放? 第 1 卷
零排放是一种尝试,通过利用工业生产活动最终处置在水圈、大气圈和陆地圈中的废料和废热(排放)作为其他生产活动的原材料和能源,重组整个行业的制造流程,构建循环工业体系。 1997年版的环境白皮书中已经对此进行了定义。
2020 年 10 月,政府宣布“到 2050 年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意味着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减少到零。那么“零排放”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向荣获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全球零排放研究中心(GZR)研究主任吉野彰询问了第1卷中的“什么是零排放?”和第2卷中的“实现零排放社会的举措”。
点击此处查看第 2 卷
碳中和和净零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零排放社会?
2019年10月举行的“绿色创新峰会”促成了2020年10月的“2050年碳中和宣言”和2021年4月的“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6%”,标志着日本实现零排放社会的里程碑。
我们所追求的零排放社会是指经济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空气和水污染物等环境排放以及废弃物量减少到零的社会。
大量环境相关术语在流通
如今,“零排放”、“碳中和”、“净零”、“超越零”和“负排放”等与环境相关的术语被大量使用。涵盖所有这些的大概念就是“循环经济”。翻译成日语就是“循环经济”,旨在从单向的“线性经济”转向可持续利用资源的“循环经济”,是一种全球趋势。
这些话每天都在新闻和报纸上出现,作为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概念。
简单分类,“零排放”旨在将排放量减少到零,“负排放”旨在去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两者结合起来,“碳中和”和“净零”的概念旨在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另一个术语“超越零”意味着负排放技术将变得更加普遍,二氧化碳排放总体上将变为负值。不过,这些话会随着未来社会的变化而改变。我认为现在最好从概念上考虑,而不是严格分类。
零排放、碳中和和净零排放之间有什么区别?
让我们仔细看看上面分类的概念。
“零排放”如果狭义地解释,是指不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空气污染物、水污染物等环境排放物。另一方面,“碳中和”意味着实际上消除了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实质上为零的含义是,无法通过电气化和节能脱碳的“正”部分被负排放技术的“负”所抵消,从而达到正负为零的中性状态。 “净零排放”、“总零排放”、“净零”和“净零排放”的含义几乎相同。
实现零排放社会的可行性
零排放社会有可能实现吗?
世界各国为了实现零排放社会提出了各种目标值。其中,日本的减排目标接近顶级水平,设定了相当超前的目标。
迄今为止,日本工业界在全球环境问题、碳中和和零排放问题上一直采取被动和防御的立场。然而,现在具体目标已经确定,业界开始将其视为一个积极的商机,这是一个积极的变化。
这是一个崇高的目标,实现起来并不容易,但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技术正在变得可用。对于企业来说,在全球环境问题上,市场也相对清晰。这难道不是可以轻松地完成吗?
实现零排放社会的问题
实现零排放所需的基本技术已经存在。例如,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的技术就是一项经典技术。正在考虑引进的技术之一是氢和氮反应产生氨的技术。可能不需要更复杂的新发明和发现。
此外,可以说最大的障碍——市场化——看起来也相对清晰。世界正在等待创新。
这样想的话,还没有解决的是商业化。为了开展业务,需要大量的投资和各种准备工作,例如设立工厂以进行批量生产。成本问题也必须解决。是否有可能在实现规模经济和成本之间取得良好平衡的同时实现业务商业化?这就是挑战。
现在,零排放的努力开始被视为一个商机,我们可以预期该行业会认真起来并加快发展速度。其中,化学领域处于所需技术的中心。化学相关技术是日本擅长的领域。我们完全可以期待日本会出现创新。
支持实现零排放社会
2020年12月,日本制定了《2050年碳中和绿色增长战略》。该战略不将环境措施视为“成本”,而是将其视为“增长机会”,是一项将“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挑战与“经济与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联系起来的产业政策。
为此,设立了总额2万亿日元的绿色创新基金。在未来预计增长的14个领域,从研发、示范到社会实施,公共和私营部门将共享雄心勃勃且具体的目标,并将在10年内为企业和其他方面的努力提供持续支持。
这种政策支持的开始采取,是增加实现可能性的一个主要因素。
继 2019 年 10 月绿色创新峰会之后,AIST 于 2020 年 1 月 29 日成立了全球零排放研究中心 (GZR)。
广州研究院作为加速发展的基地,汇聚国内外前沿研发智慧的平台,实现领先于世界的创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