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极地研究所、东北大学、电气通信大学和国立先进产业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小组报告称,该事件发生于 2023 年 2 月 26 日世界时间 19:00 左右
磁力风暴*1是世界上第一个观察到地球大气层顶部(大约 500 公里高度)的氦气迅速减少的现象。这一现象是通过光学仪器和安装在斯瓦尔巴群岛朗伊尔宾(北纬78度)的大型雷达同时观测发现的,磁暴发生后仅一小时内就观察到氦气减少,并且减少持续了数天。这些观测结果表明,磁暴的影响在地球大气层内从底部传播到顶部,以比预期更快的速度到达人造卫星和国际空间站在地球大气层外缘飞行的高度,相信有助于提高预报精度,扩大支持社会基础设施的“太空天气”的预报高度范围。
地球大气层海拔300公里至500公里的区域称为上层热层,由于它位于与外层空间的最高边界,因此是受太阳活动影响较大的区域。然而,尽管磁暴影响较大,但地面遥感手段有限,尚未开展定期观测,特别是在极地地区。因此,有必要通过时间连续观测来了解上层热层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特征和物理过程。
因此,本研究重点关注海拔500公里的上层热层亚稳态氦*2(以下简称氦气),最新技术对波长为1083 nm的氦气发射敏感InGaAs探测器*38976_9096欧洲非相干散射斯瓦尔巴雷达*4研究表明,随着地磁暴的发展,100公里至120公里的高度发生了强烈的大气加热,受热的氮分子上升到至少300公里的高度。此外,氮分子上升到500公里左右的高度,氮分子与氦气之间的碰撞和能量交换被认为加速了氦气被还原的反应(见图1、附录和补充材料)。
这一观测结果表明,从太空自上而下传播到地球大气层的磁暴影响,以不同的形式再次自下而上传播,到达地球大气层外缘的高度比预期快了500公里。上层热层将在 2022 年 2 月发射后立即进入上层热层星链卫星*5中的38颗卫星未能进入轨道并因磁暴而丢失。因此,了解热层上层的变化过程有望有助于提高支持社会基础设施的空间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并扩大预测的高度范围。

图1观察概述和预期机制
这个观测例子表明氮分子上升到了500公里的高度,但氮分子的详细加热过程以及与氦的反应量需要使用数值模型进行验证。此外,亚稳态氦是火星和系外行星大气观测的重要目标,我们将与行星观测和探索共同改进遥感技术(例如推导氦的温度和速度)。这项研究的详细结果计划于 2024 年 11 月 24 日在东京立川举行的地电磁学与地球、行星和球体科学学会第 156 届会员大会和讲座上公布。

图2 地球大气层和近地空间的垂直结构和观测概述。氦气分布的中心高度与国际空间站和星链卫星的飞行高度重叠。 (国际空间站图像:@ESA)
观察结果要点
- 我们发现,磁暴爆发后一小时内,氦气的亮度急剧下降,与 OH 分子发射的亮度(高度为 80 公里)相比,明显下降,并且下降量无法用整个观测期间(17 天)的统计变化来解释。氦气的减少持续了几天。
- 另一方面,研究还表明,即使在氦气减少期间,氦气也会以几个小时的规模快速增加。雷达观测表明,电子密度也发生了增加,这表明氦气的增加是由从太空落入地球大气层的粒子引起的。

图3 磁暴发生后立即的光学观测结果(氦和OH分子的发射)和雷达观测结果(电子密度)
地面观测方法要点
- 传统的热层上层光学观测主要集中在200公里左右高度的氧原子观测,但通过观测氦,我们能够捕捉到更高海拔的热层上层的变化。
- 光学观测装置的灵敏度是根据独立行政法人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计量标准中心的光谱标准进行校准的,与海外研究人员进行数据比较时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观测实例,其中在磁暴影响明显的极地地区进行了两周的高时间分辨率光学观测,并结合了磁暴发生后立即进行的雷达观测。

图4(左)斯瓦尔巴群岛和朗伊尔城的位置(右)从朗伊尔城的Kjell Henriksen天文台看到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