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发利用外力控制材料蓄热和辐射的技术
- 在任何温度下成功提取新开发的合金中储存的热量
- 通过有效利用废热为碳中和做出贡献

(上)利用压力提取热量的图像。
(下)当温度下降时,可以通过向线圈施加力来提取因温度升高而储存在合金中的热量。
米乐m6官方网站(以下简称“AIST”)磁粉冶金研究中心熵材料小组Hiroyuki Nakayama首席研究员、Maya Fujita小组组长、Yoshiaki Kinuchi首席研究员是钛镍类型相变合金,我们开发了一种制造储热材料的方法,该材料可以在过去无法储热和散热的温度范围内工作。通过向该合金施加外力,无论环境温度如何,都可以提取储存的热量。
这项技术的详细信息预计将于 2023 年 3 月 9 日(日本时间)举行的“日本金属学会春季会议”上公布。
为了利用工厂和设备中产生的废热,蓄热材料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不仅需要储存废热,还需要在需要时提取热量。例如,白天储存的热量可以在夜间气温下降时使用。然而,传统的储热材料如水和石蜡在相变过程中会经历熔化和凝固。潜热使用时,材料一般不吸热或放热,除非周围温度达到一定温度。另外,吸热和放热温度没有太大差异,当达到与储存时相同的温度时就会释放热量,因此还存在一个问题,即通过移动空间和时间可以使用的温度范围受到限制。相反,在固体中相变压力。如果储热材料可以由金属制成,它将比其他储热材料更容易成型并且具有更快的热响应。
AIST 使用 TiNi马氏体合金并开发了其作为蓄热材料的用途。到目前为止,储热材料已经利用了液体和固体之间的相变,例如水和冰。然而,此类相变材料的工作温度很难调整以适应应用,而且吸热和放热之间的温差很小,因此即使在高温下储存热量,也会立即释放出来,无法将其维持在实际需要的低温。另一方面,当TiNi基合金被加热时,其晶体结构在保持固态的同时经历从低温相到高温相的相变。另外,通过施加与人相当的压力(举起几十公斤的物体的力),高温阶段可以转变为低温阶段。相变涉及自发吸热和因潜热而辐射,因此可用于储热。然而,传统的TiNi合金无法提供实际使用所需的大量潜热。而且,无法控制吸热和热辐射之间的温差。
这次,在合金中,其成分被改变以增加其储热能力,合金内部的热辐射和吸热温度残余应力,我们开发了一种可以改变吸热和放热之间温差的材料。因此,当使用传统的固-液相变时,吸热和放热温度几乎没有差异,但在这次开发中,我们开发了一种新合金,可以将差异增加到20°C以上,从而可以在这些温度之间储存热量。此外,通过对所得合金施加数百MPa的拉伸应力(将几十公斤的物体举到直径约1毫米的金属丝上所需的力),他们成功地通过相变散热并提取合金内部的热量。以直径15毫米的合金丝为例,其断面收缩率达到35%以上冷轧并将它们暴露在空气中 400 至 600 摄氏度的温度下 1 小时退火处理我们研究了合金的吸热和放热行为差示扫描量热仪 (DSC)的结果如图1所示。这些结果表明,与未处理的材料相比,加热过程中向高温相转变的结束温度(▲)和冷却过程中向低温相转变的开始温度(▼)发生了变化,并且温差也很大。从峰区计算冷却过程中向低温相转变的热量,为20至24 J/g(所有样品约为130至150 J/cm3),并且确认了通过热处理将开始向低温相转变的温度调节至20至45摄氏度范围的样品实现了目标蓄热量。

图1 冷轧后在不同温度下在空气中热处理1小时的样品的DSC曲线。
加热期间转变为高温相的结束温度(▼:T3)和冷却期间转变为低温相的开始温度(▲:T2)与未处理材料相比不同。
图2中,将工作温度调整后(400℃,热处理1小时)的样品加热至约60℃以蓄热。之后,我们将样品室冷却至低于室温的13摄氏度,并在确认样品温度与室温度匹配后,施加力提取热量并显示结果。当达到120 N的负载(相当于在直径约1毫米的钢丝上提升12至13公斤的物体,即约150 MPa)时,样品的温度从13℃升至22℃。在本实验中,施加力的速率较慢,并且考虑到外部因素(例如拉伸夹具和向环境中逸出的热量),在散热开始时(时间:0秒)样品的温升估计(外推)约为22℃。另外,当将在500℃下热处理1小时的样品加热至80℃时,将样品室降低至42℃,并在样品温度与室温度匹配的环境中进行类似的测试,证实样品温度升高至48℃。此时,通过外推估计样品在散热开始时的温升为38℃。换句话说,我们已经证明,即使在材料温度下降超过20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新开发的相变蓄热合金中存储的热量也能被保留,并且可以用很小的力(120 N)有效地提取热量。例如,上述结果将导致能够储存电机的废热,在电动汽车的高峰运行时间加热到高温,然后用很小的力释放储存的热量,将其供应给需要热量的部件,例如在启动电池时,在低温环境下(例如车辆停止时)。

图2 冷轧后在400°C下热处理1小时的合金施加拉伸变形时的样品温度变化。
将样品加热至60℃蓄热后(加热时转变完成温度为42℃),降温至13℃。
未来,我们将继续优化合金设计和加工热处理,以便调整工作温度以适应用途。此外,我们的目标是将材料加工成线圈和薄板等各种形状,利用其作为蓄热部件的便携性和模块化,以及加工成对应力作用有效的形状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