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发布日期:2021/12/16

米乐m6中国官方网站 首次阐明局部瞬时热回流现象的原理

-成功演示“热感应现象”,有望应用于先进热控制-

积分

  • 从理论上阐明了“热感应现象”,即在与材料两端温差相反的方向上局部瞬时发生热流
  • 使用精密电气测量证明从热传导方程导出的理论公式的有效性
  • 有望通过控制电流波形应用于电子元件的局部冷却散热技术

摘要

米乐m6官方网站(以下简称“AIST”)、物理测量标准研究部、应用电工标准研究组研究员大川健二郎、首席研究员天谷泰隆、副研究主任藤木博之、首席研究员金子伸久等热电感现象''在某些条件下普遍存在。

这次,AIST 根据热传导方程从理论上分析了固体材料中由于电流而产生的热量流动。精确解中,我们阐明了“热感应现象”发生的条件,即在某一时刻,材料中心会出现与材料两端温差相反方向的热流。此外,通过基于理论优化电流频率,我们能够演示热电材料中的“热感应现象”。另外,在这篇新闻稿中,热量在某一时刻以与材料两端温差相反的方向在材料中心流动,这被称为“热量逆流”。

在变得越来越小、集成度越来越高的电子设备中,为了防止性能恶化和故障,热控制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这一成果为固体材料前所未有的局部热控制技术打开了大门,有望应用于迄今为止难以实现的小型集成电子元件等热量集中区域的高效局部冷却和散热技术。

这一发现的详细内容将发表在2021年12月16日出版的学术期刊《通信物理''

概览图

本研究的“热感应现象”概念图(左)和原理验证实验结果(右)


发展的社会背景

近年来,电子设备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密集,导致发热密度增加。电子设备内热量集中的区域需要先进的热控制技术进行局部冷却和散热。设备内部的热量流动类似于电路热电路设计作为抑制热疲劳导致的性能下降并确保部件寿命和安全性的基础技术非常重要。

 

研究历史

AIST 开发了电压和电阻等物理量的精密测量技术,并将其确立为国家计量标准。当电流流过电路时,如果电路上存在温度梯度,热电效应产生热电动势,影响测量值的不确定度。因此,精确的电测量需要精确的热分析技术。热电材料塞贝克系数的绝对测量(2017 年 11 月 22 日日产 AIST 新闻稿)等测量技术和开发柔性热电模块(2018 年 1 月 23 日日产 AIST 新闻稿) 这次,我们阐明了固体材料中心局部瞬时发生的“热感应现象”的原理,并进行了演示。

阻止温度变化的热流现象可以与电路中的电感(产生阻止电流流过线圈的感应电动势的元件)进行比较。热电感''。然而,热力学第二定律,需要从外部施加某种功才能实现这种现象,因此迄今为止只有很少的报道,只有利用流体中的自然对流来冷却加热元件以及在极低温度下的特殊大型实验系统的报道。此外,根据经验,当特殊的低频交流电通过热电材料时,热电材料中会出现独特的热流,例如“热感应现象”,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理仍然未知。

 

研究内容

这次,我们重点关注珀耳帖效应(一种热电效应),并使用热传导方程分析了由于从外部施加的交流电而导致材料内部的热量移动。结果,我们发现,当满足一定条件时,无论材料如何,都会普遍出现“热感应现象”。

一般来说,当电流从正极流过固体材料到负极时,由于珀耳帖效应,电极与材料之间的界面处会发生发热和吸热,从而在材料内产生温度梯度。这次,从热传导方程获得的精确解表明,温度梯度随电流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很大(图1)。图1左栏显示的是直流电从材料左端流向右端时的情况,材料左端温度高,右端温度低。因此,热量从左向右流动。图1中的中心柱和图1中的右柱代表了交流电通过材料时的瞬时状态的典型示例,材料的左边缘和右边缘分别变热和变冷,产生很大的温差。

例如,在样品长度为15毫米的铋碲(Bi-Te)热电材料的情况下,当施加10Hz或更高的交流电时,电流的方向以短周期交替变化,因此由珀耳帖效应引起的热流(发热/吸热)被抵消。因此,材料内部温度分布均匀,几乎不发生热流(图 1 右栏)。然而,当施加约40 mHz的交流电时,材料的热响应跟不上电流方向反转的速率,因此由于珀耳帖效应,材料中心出现温度梯度,其方向与材料两端的温差方向相反。由于温度梯度的方向与热量流动的方向相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热量在材料中心沿相反的方向流动。在本新闻稿中,这种现象被称为“热感应现象”(图 1 中的中行)。此外,随着电流方向反转,热流方向也会反转(另请参见图 2 中的在线新闻视频)。我们首次证实,这种热流的产生可以根据热传导方程的精确解来定量解释。

图1

图1 受到不同频率的直流电和交流电作用的材料内的温度和热流分布
图2“热电感现象”图像
 
当左端变热、右端变冷时,整体热流从左向右流动,但在中心有相反方向的热流。热流的方向也根据交流电的周期重复反转。
 

从热传导方程的精确解来看,这种热回流现象是一个由样品长度、热扩散率和电流频率组成的无量纲参数F(见图1)在1左右,这种情况在铜等常见金属中普遍存在,但材料的热电效应越大,热量回流就越多。因此,我们采用了在室温附近具有最佳热电性能的Bi-Te热电材料,并利用塞贝克效应将图3左侧所示样品的电压测量线之间中心出现的微小温度梯度转换为电阻,以进行精确测量。测量样品中心电阻的频率依赖性的结果与根据精确分析模型计算出的电阻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非常吻合(图 3,右)。与中心不出现温度梯度的有色频率范围的高频侧相比,在有色范围的低频侧,塞贝克效应产生的电动势的方向(温度梯度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一致,因此电阻值根据欧姆定律而增加。这意味着热量在材料中心的流动方向与材料两端的温差相同。另一方面,在有色频率范围内,塞贝克效应产生的电动势的方向(温度梯度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与高频侧相比,观察到电阻值降低。这一结果表明,在材料的中心发生了与材料两端温差相反方向的热流,并且在精确解所指示的频率范围内实际上发生了类似于热电感的热回流现象。

图 3

图3“热感应现象”原理验证实验
样品照片(左)和中间电阻的频率依赖性(右)。右图中的彩色频率范围(在此示例/设置中约为 20 mHz 至约 100 mHz)对应于图 1 的中心列。
 

这项研究阐明了“热感应现象”的基本原理,通过使热流方向保持恒定的适当波形的电流通过,可以利用反向热流进行局部冷却。例如,无量纲品质因数zT = 1,当在室温(27℃)下施加10mA(46mHz)的电流时,5秒后在样品中心实现约90μW的热量回流。由于可以通过材料开发和优化热设计来提高冷却能力,因此该技术有可能发展成为前所未有的、高度先进的局部热控制技术,例如对日益紧凑和高度集成的电子元件中的热集中区域进行有效冷却。此外,结合近年来积极研究的热二极管、热晶体管和热存储器等热控制技术,预计未来将实现有效利用热量的计算系统。

 

未来计划

未来,我们将把与外部热源的相位同步方法和施加电流值优化的成果作为电子元件的局部冷却和散热技术,以实现利用“热感应现象”的热控制技术。

 

论文信息

已出版的杂志:通信物理
论文标题:利用珀耳帖诱导热感应效应实现反向热流
作者:大川健二郎、天贝康孝、藤木博之和金子信久


术语解释

◆热电感/热电感现象
热电感是热电路中的一个概念,对应于电路中的电感。根据电路中电感(电流变化引起的感应电动势)的定义,它被认为是阻止温度变化的热流。实际上,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要求,除非从外部施加某种功,否则不会发生热量的反向流动。在本新闻稿中,我们将“热感应”现象称为一种现象,即当施加特定的低频交流电时,在某一时刻材料两端温差产生的热流方向与中心局部发生热流方向相反的现象。[返回来源]
◆精确解
通过用近似值替换给定方程的变量使其成立而获得的解称为数值解。精确解是指不使用此类近似值而通过组合条件表达式获得的解。[返回来源]
◆热电路
用于理解固体热流的概念。这是用于电子元件等的发热和散热的概念,允许设计与电子电路类似的热电路(图4)。热阻对应于电阻,热容对应于电容。迄今为止,一直缺乏与电路设计中的电感相对应的热电感。[返回来源]
图 3

图4电路和热电路各元件的比较
◆热电效应
电能和热能的相互作用。珀耳帖效应是热电效应的一种,是当电流在不同金属之间通过时,它们之间的界面处产生或吸收热量的现象。塞贝克效应是相反的过程,其中通过施加温差产生电动势。此外,热电效应特别大的材料、能够高效地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的合金、半导体等都称为热电材料。[返回来源]
◆热力学第二定律
一个物理定律,规定热量自然地从高温区域流向低温区域,但除非对系统施加一些外部功,否则无法实现相反的过程(热量从低温区域传递到高温区域)。[返回来源]
◆无量纲品质因数zT
热电材料热电转换效率的指标。zT是,热电材料越高。目前,Bi-Te 基材料在室温附近是最昂贵的zT(大约 1)。[返回来源]

相关文章


联系我们

查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