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发布日期:2021/02/03

米乐m6中国官方网站 滨松为什么是 411℃?

-确定旨在预测极端高温和电力需求的因素-

积分

  • 阐明2020年8月17日滨松市日最高气温411℃的原因,创日本有史以来泰国最高纪录
  • 被焚风现象加热的风,由于来自城市的供热而变得更热,进入滨松,变得更热
  • 有助于系统地了解未来将更频繁发生的极端热浪,并有助于预测高温引起的电力需求

摘要

国立先进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所 [主席石村和彦](以下简称“AIST”)环境创造研究部[研究主任绪方厚]环境动态评估研究组高根裕也研究组隶属于气象大学[校长矢野俊彦]伊藤恭宏与讲师一起澄清了日最高气温背后的主要因素2020年8月17日,静冈县滨松市观测到411℃,这是泰国历史上最高气温记录(以下简称“滨松411℃”)。

这一次,具体大气压型的出现及其伴随的高层大气高温、西北风和持续晴朗的天空是滨松达到411℃的必要条件。由于这些条件,在野比平原费恩现象之后滨松市周围的气温最高,从地面向这种高温风提供的热量的累积效果也最强。与此同时,来自相对寒冷的海域(图1中粉色辐合线)的南风入侵被阻挡,这是滨松气温达到411℃的直接原因。还发现,此次高温的条件和机制与过去造成滨松市高温的条件和造成埼玉县熊谷市、岐阜县多治见市40摄氏度以上高温的机制相似。这一结果表明,如果满足上述条件,滨松市未来有可能经历40摄氏度以上的极端热浪,并且在满足类似条件的地区也可能出现类似的高温。

这次获得的研究结果也将有助于系统地了解极端热浪(预计未来将变得更加频繁)以及预测电力需求。它还有望为适应措施的评估和建议做出贡献,为应对气候变化对城市地区的负面影响做好准备。

该结果的详细信息将于 2021 年 3 月 31 日发表在日本气象学会的科学期刊《天气》上。

图 1

图1滨松411℃机理概念图
在特定的气压模式下,高层大气中的高温气团被西北风吹下山,在浓尾平原引起焚风现象。被焚风现象加热的气团吹过市区(橙色区域)和因连续晴空而干燥的地面时,受到热量变得更热,进入滨松(图中箭头从左上到右下由黄变红)。这个加热的气团阻止了相对凉爽的南风(右下浅蓝色箭头)进入滨松(粉红色线:收敛线),来自地面的供热效应累积最多的滨松周围的温度变得最高。箭头的颜色表示风温(暖色越高)。 Takane 和 Ito (2021) 的修改数据。

研究的社会背景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日本频繁发生超过40摄氏度的极端热浪。这种高温超过了人体温度,对中暑等健康问题和空调所需的巨大能源需求构成威胁。中暑死亡人数比地震、洪水、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还多,日本气象厅将高温认定为“灾难”。在这种情况下,2020年8月17日,滨松市录得最高气温411℃。与日本高温频繁发生的熊谷市和多治见市(均位于内陆)不同,滨松市高温事件发生频率较低,部分原因是它位于沿海。滨松市411℃高温的发生具有独特性,阐明其成因对于理解普遍高温发生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这将有助于预测未来高温、减轻健康危害以及在预测高温时更好地进行能源管理。

 

研究历史

AIST 旨在了解日本出现高温的普遍原因,一直致力于查明高温多发的高知县熊谷市、多治见市和四万十市(江川崎市)过去高温的原因。因此,很明显,高温的产生必须综合多种因素,特别是超过 40°C 的高温。特别是,已经明确的是,焚风现象以及随之而来的风从城市地区和干燥地面吸收热量,进一步升高气温的机制,是造成熊谷市和多治见市超过40摄氏度极端热浪的决定性因素。这次,针对滨松观测到的411℃的气温,我们利用以往的知识,致力于阐明造成这一高温的原因。

这项研究得到了日本环境恢复和保护机构环境研究促进基金 (JPMEERF20191009)“利用建筑能源模型和监测开发碳排放和人工废热的高精度估算方法”(2019 年 4 月至 2022 年 3 月)的支持。

 

研究内容

根据日本气象厅的数据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和客观分析值的分析,截至8月17日每天,鲸尾型类似的压力分布类型仍在继续。当关东平原和浓尾平原达到高温时,这种压力分布经常出现。由于这种压力分布,观测到高空高温和高空西北风。位于滨松迎风面的岛根县松江市,17日上午9时00分海拔1500米左右的气温为214℃(较常年偏高35℃),其中熊谷市、多治见市偏高4度。 2007年8月16日上午9点,茨城县筑波市(距离熊谷市最近的高空气象观测点)上空1500m左右,气温高达216℃,气温为09℃。此外,从雨季结束到8月17日,浓尾平原的许多地区持续了两周多的晴天,土壤大面积干燥。这一系列的晴空也是过去40摄氏度以上高温的常见情况。

8月17日,风从浓尾平原吹向滨松市,总体为西北风,位于背风面的滨松市气温最高(图2,上)。根据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和客观分析值,此次西北风被诊断为来自伊吹山脉的焚风现象相关风。由于迎风面没有观测到降水,因此推测这是几种维恩现象机制中的一种干维恩现象,但发现仅靠这种机制只能使背风浓尾平原的日最高地表温度达到34至36摄氏度左右。简单混合层模型的估计(图3),被焚风现象加热的气流在流经名古屋等市区时被供给热量,导致气温上升2~5℃。简单地加上干燥单板导致的预期温度 34 至 36 摄氏度,结果约为 36 至 41 摄​​氏度,接近西北风背风端滨松市的 411 摄氏度。此外,进入滨松市的炎热西北风阻碍了来自相对寒冷的海洋的南风的进入,推测滨松市而不是东部的岩田市成为最热的城市。

此外,411℃时滨松市的气温和风力分布(图2上)与2013年8月11日和2001年8月4日滨松市出现超过39℃高温时的分布非常相似(图2左下和右下)。这表明这种风分布的出现以及造成它的局部压力分布可能是滨松市出现高温的条件之一。

此次揭示的滨松市高温特征和机制(焚风现象以及城市和干燥地面显热供应导致气温进一步升高的机制)与熊谷市和多治见市过去的高温特征类似。到目前为止,已确认满足这些条件的三个地点(地区):熊谷市(关东​​平原)、多治见市(浓尾平原)和滨松市。这项研究表明,迄今为止尚未被充分认识为高温多发区的沿海地区也可能是高温危害发生的地区。上述结果表明,如果某个地点(地区)同时存在上述多种因素,无论是内陆还是沿海,都可能出现超过40℃的高温。

图2

图2(上)2020年8月17日12:10、(左下)2013年8月11日14:30、(右下)2001年8月4日15:00(日本气象厅地面气象观测观测值)
风从箭头方向吹来,在这三种情况下,滨松 (Ha) 的风从西边吹,岩田 (Iw) 的风从南向西南吹,滨松的气温比其他任何地方都高。粉红色的线是这些西风和南风的汇合线。
 

图3

图3 简单混合层模型概念图
从左侧(内陆野比平原[西北])到右侧(滨松市[东南])的大气垂直剖面图像。由于均匀的西北风而从西北流向东南的大气(已经被焚风现象和太阳辐射加热的大气),受到来自城市和干燥地面(图底部中心的红色区域,对应于图1中的城市区域[橙色区域])的热量(进一步加热)的供给,其温度上升(右侧的深红线表示附加的温度分布)。
 

未来计划

未来,我们将利用迄今为止获得的知识进一步阐明高温的机制,旨在了解日本普遍出现高温的机制。此外,随着气候变化的进展,我们的目标是预测可能出现超过40°C高温或频率将增加的地区的气温和电力需求,并提出应对这些地区高温的有效措施。

 

论文信息

作者:贵根雄哉、伊藤恭宏
论文标题:滨松为何出现411℃的历史最高气温? ―基于现场解说和过去高温案例的比较的考虑―
杂志名称:天气
发布日期:2021 年 3 月 31 日


术语解释

◆气压排列型
根据天气图上大气压的水平分布分为几种类型。典型类型有南高北低型(夏季型)、西高东低型(冬季型)、日本海低压型、南海岸低压型、鲸尾型等。[返回来源]
◆费恩现象
当空气流过山体并下降到山脚下的地面时,山脚下的气温升高的现象。一般来说,除了温度升高外,风速增大和湿度降低同时发生。费恩现象有多种类型,但有两种典型和经典类型。第一种是一种气流,当迎风地面附近的气流被强制上迎风山时,被降水(凝结/落降)非绝热加热,然后在吹下山时绝热升温(气团被绝热带下时,气团温度每100 m上升约1°C),给地面带来高温。这种类型称为湿风,潮湿vehn,或热力学vehn。第二种是迎风区气流越过没有降水的山脉,下降时绝热升温,给地面带来高温的类型,称为干风、干燥风、晴风、动态风等。这些区别一般可以通过迎风面有无降水来诊断。[返回来源]
◆地面气象观测
全国各地气象台、气象站以及区域天气观测系统(AMeDAS)观测到的近地天气的观测。观测项目包括地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雪深、蒸发量、云彩、能见度、天气、日照时数、太阳辐射等。
参考:https://wwwjmagojp/jma/kishou/know/chijyou/surfhtml
   https://wwwjmagojp/jma/kishou/know/amedas/kaisetsuhtml [返回来源]
◆客观分析值
根据在时间和空间上不规则分布、具有各种误差特征的观测数据,在三维规则排列的网格点(网格)上确定气象要素的结果的值。客观分析值的图像请参阅下面的参考 URL。它用于了解三维大气条件并考虑由此引起的大气现象的机制。
参考:https://wwwdatajmagojp/add/suishin/cgi-bin/catalogue/make_product_pagecgi?id=Kyakkan
   http://wwwjmagojp/jma/kishou/know/whitep/1-3-1html [返回来源]
◆鲸尾型
夏季地表天气图上,太平洋高压系统西缘在日本附近隆起(并向东收缩)(图4左红色区域),与南高北低型(图4右红色区域)相比,这是一种反气旋形状像鲸鱼尾巴的压力分布类型。它也被称为仲夏型,顾名思义,它是日本周边地区经历高温时典型的压力分布。

图 4

图4鲸尾型(左)和南高北低型(夏季型)压力分布示例(右)
由 Takane 等人修改。 (2014)图。
参考:Takane, Y、H Kusaka 和 H Kondo,2014 年:过去 22 年日本东京都市区内陆中尺度极端高温事件的气候学研究。国际气候学杂志, 34, 3926–3938。 doi:101002/joc3951[返回来源]
◆简单混合层模型
这是一个简单的计算模型,模拟了浓尾平原内陆地区的气温在焚风现象和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图3左侧的细红线显示了加热后的温度分布),乘着西北风穿过包括名古屋和干燥地面在内的城市地区,到达滨松(图3),以及该大气在该大气层在地面上移动时温度升高了多少一天。额外的大气加热量(图 3 右侧的深红色箭头)根据城市地区和干燥地面的加热量、空气传播的地面长度、空气移动的速度以及加热影响的大气高度等参数而变化。在这项研究中,通过将观测值和现实值输入到上述参数中,我们估算了到达滨松时大气的额外变暖量(在该理论下实际可能发生的温度值)。[返回来源]


联系我们

查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