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发布日期:2018/10/29

mile米乐中国官方网站 出版身延地区地质图,浓缩了马格纳南部(伊豆碰撞带)的历史

-跨越日本重要地质边界“糸鱼川-静冈构造线”的高精度1:50,000宽度地质图-

积分

  • 人们讨论多年的大窝南部地层形成过程总结
  • 阐明反映丹泽山脉与伊豆半岛碰撞的重要断层的形成历史,应作为活动断层予以密切关注
  • 预计用于震害预测和防灾减灾措施、土木工程建设项目以及地质旅游等旅游推广


摘要

米乐m6官方网站[会长中钵良二](以下简称“AIST”)日本地质调查局是地质信息研究部[研究部主任 Yuichiro Tanaka] 与高级首席研究员 Masaki Ozaki活断层与火山研究部[研究部主任桑原康人]名誉研究员杉山佑一总结了山梨县西南端身延地区(包括静冈县部分地区)地质调查结果,1/50,000地质图宽度《身延》已出版。

身延地区位于富士山以西,是划分日本列岛的重要地质边界糸鱼川-静冈构造线中心呈南北走向,西边是地质四万十带,东侧南大窝四万十带地区形成于白垩纪至中新世早期(距今约1亿至1500万年前)的亚洲大陆东缘。俯冲带成立加合物南部大窝地区自中新世(约1500万年前)至今一直存在,是位于菲律宾海板块东缘的日本列岛与伊豆群岛和小笠原群岛之间的地区。碰撞区域形成的加合物组成。所有这些都是阐明日本列岛形成过程的极其重要的要点,身延地区是一个包含所有这些地质历史的宝贵地区。此外,身延地区位于东海地震震源区的北端,预计将遭受重大地震灾害,从防震和地震伴随的大规模山体崩塌的防灾角度来看,该地区的地质信息非常重要。此次,新获得的地质资料和以往大量的研究成果被整理整理成高精度的1:5万地质图,名为“身延”。除学术研究外,该地质图还可用于震害预测、防灾减灾措施、土木工程和建设项目,地质旅游等旅游宣传的基础材料

概览图
此次发布的1:50,000宽度地质图“身延”
红线表示该地区重要断层的位置(丝鱼川-静冈构造线、曙断层、身延断层)。


研究的社会背景

地质图是防灾减灾、土木建筑、资源开发、旅游推广、环境保护等广泛领域所需要的基础资料,也是探索日本列岛形成过程的重要学术资料。日本地质调查局(AIST)在全国各地进行地质调查和研究,目前正在为尚未绘制地图的地区绘制高精度的 1:50,000 地质图。

研究历史

山梨县西南部的身延地区位于糸鱼川-静冈构造线横跨的地质极其复杂的地区,关于其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一直有很多讨论。此外,该地区位于东海地震推定震中区的北端,是减灾工作的重点地区。迄今为止,日本产业技术研究所地质调查所一直在东海地震假想震中地区制作宽度为1:50,000的地质图,但由于身延地区是周边地区研究活动的重要地区,特别是在学术和防灾措施方面,因此我们致力于制作宽度为1:50,000的地质图。

研究内容

我们对身延地区进行了地面调查,了解岩石和地层的类型和分布以及地质结构。年龄还通过对收集的岩石进行年代测定和分析微化石来确定。此外,我们还对90年来与研究的关系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和总结。

身延地区以南北走向的糸鱼川-静冈构造线为界,东西部的地质时代、成分和结构差异很大(概要图,图1)。西侧是称为四万十带的地区,是白垩纪至中新世早期(距今约1亿年至约1500万年)亚洲大陆(欧亚板块)的东缘,是大洋板块俯冲并不整合覆盖时形成的增生杂岩弧前沉积盆地 ~ 沟槽充填沉积物分布广泛,留下了当时日本列岛尚无轮廓、为亚洲大陆东缘时地层和岩体形成过程的记录。东部是称为南大窝的地区,记录了从中中新世(约1500万年前)日本列岛底部与亚洲大陆完全分离并形成日本海至今的地层历史,对应着所谓的伊豆碰撞带,菲律宾海板块东缘的伊豆群岛和小笠原群岛俯冲到日本海中。群岛。在碰撞带内,随着伊豆和小笠原群岛地区海底喷发的火山岩和周围的深海沉积物,在与日本列岛碰撞边界(大致与板块边界重合)处发育的填充海槽的海槽沉积物被剥离并挤压(增生)到日本列岛上,形成因断层和褶皱而发生复杂变形的增生杂岩。

在身延地区的南部大窝地区,形成于16至260万年前的地质地层和岩体,对应于现在伊豆和小笠原群岛分布的海底火山岩和深海沉积物,以及目前分布在骏河湾北部的海槽沉积物,分布在断层之间,并以复杂的方式变形。过去三个时期形成的海槽沉积物都分布在该地区,在这些海槽成为陆地的前后,即大约1200万年前、800万年前和260万年前,新的海槽与板块边界一起向海移动,可以看出,此前沉积的海槽沉积物与海底火山和深海沉积物一起被迫进入日本列岛(图1)。

图1
图1身延地区地理位置

在身延地区,沿着糸鱼川-静冈构造线,曙断层(概要图,图2)和身延断层(概要图,图3)是应该关注的断层,以减轻地震和斜坡破坏的灾害,这些断层在西侧隆起数公里反向故障如上所述,大约260万年前,现在的丹泽山脉被迫进入日本列岛,包括身延地区在内的麦格纳南部许多地区变成内陆山地,并在与南部伊豆半岛地块的碰撞边界附近形成了新的海槽。曙断层和身延断层就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例如,身延山是位于伊豆群岛和小笠原群岛南部的水下火山体,大约在10至700万年前喷发,向北移动,260万年前被剥离并压向日本列岛,由于身延断层向西隆起的位移而变成山区。尽管在这次调查中没有发现明显的活动证据,但曙断层与一之濑断层一起被认为是糸鱼川-静冈构造线断裂带(白州-富士见山)南部的一部分,是一条活动断层(图4)。此外,身延断层的南部(其尖端部分延伸到身延地区)也被认为是活断层,需要进一步调查和密切关注,以防止该地区的地震灾害。

如此看来,身延地区是一个独特的区域,它不仅记录了1亿年前以来板块边界俯冲带陆地变化的浓缩,而且也是属于南海海槽东端登陆的俯冲带的活动区域。

图 2
图 2 曙断层沿线的地形
富士见山东南偏东侧山麓发育有曙断层,前方形成了高度恒定的丘陵山区。从身延山向北拍摄。

图 3
图3身延断层活动断层露头
身延町相田以北的大城河床。锤柄的长度为28厘米。

图 4
图4身延地区及周边地区主要构造线和活动断裂
带白线的方框表示身延区域。黄色虚线表示主要活动断层(包括估计的断层)。日本地球空间信息管理局 (http://globegsigojp)的彩色高程图创建背景地形着色图。

未来计划

身延地区具有发生大规模山崩和山体滑坡的地质和地形倾向,例如七门山的崩塌,有人指出其中一些可能是由南海海槽沿线的大地震引发的。今后,我们将向包括本地区在内的更广泛地区提供信息,作为防震减灾措施的基础资料。此外,它还将作为促进地质旅游等旅游的资源,为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当地社区做出贡献,该旅游利用了身延山和七面山等具有多样化和动态地貌的自然资源,这些地貌跨越糸鱼川-静冈构造线,具有完全不同的形成历史。

此地质图宽度可从隶属于 AIST 的寄售公司获得 (https://wwwgsjjp/Map/JP/purchase-guidhtml)。



术语解释

◆地质图/地质图宽度
地质图是显示被剥夺的植被和土壤下面的地质地层和岩石的地图。它显示了哪个时代、存在什么类型的岩石和地层以及它们是如何分布的。地质图的用途广泛,包括土木建筑、防灾减灾、旅游、资源勘探等领域,因为它揭示了地面状况、断层位置、煤炭、天然气、温泉、地热等地下资源的存在以及火山活动的历史。截至目前,日本综合技术研究所地质调查所已出版了比例尺为1:50万和1:20万的日本列岛地质图,但目前1:5万比例尺的地质图包含了最详细的地质信息。将日本列岛划分为约 1,300 个地区,汇总了各地区的地质调查结果。https://wwwgsjjp/Map/JP/geology4html)并广泛向公众出售。[返回来源]
◆糸鱼川-静冈构造线
糸鱼川-静冈构造线是一条从糸鱼川市延伸至静冈市、全长约250公里的大型南北断裂带,其活动历史因地区而异。丝鱼川-静冈构造线从山梨县西南部(包括身延地区)一直延伸到静冈县,是一条西倾的逆断层,形成了四万十带地区和南部大窝地区的边界,也是约1500万年前伊豆小笠原群岛(伊豆小笠原岛弧)与日本列岛(本州岛弧)碰撞的边界。[返回来源]
◆四万十带
四万十带是从房总半岛南部到关东山脉、赤石山脉、纪伊半岛、四国南部、九州南部和南西群岛分布的区域,是四万十组群的所在地,该组主要由增生棱柱、弧前盆地和沟渠充填沉积物组成。白垩纪至中新世早期(约1亿至1500万年前)。[返回来源]
◆南大窝
富士山周边地区,日本列岛与伊豆群岛和小笠原群岛碰撞的区域,也称为伊豆碰撞带。菲律宾海板块表层主要由较重的洋壳组成,但其东端的伊豆群岛和小笠原群岛则由轻质弧形地壳组成,与日本列岛类似,因此难以俯冲。结果,它产生强烈的变形,将日本列岛推向西北偏北凸状,将伊豆群岛和小笠原群岛的火山岩、周围的深海沉积物以及在其边界附近发育的海槽中沉积的地层推向日本列岛,同时俯冲它们。在南部大窝地区,这些新增的地层和岩体因反向断层和褶皱而变形并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自明治时代以来,北部大窝被称为“大窝”,但由于它们的起源不同,因此将它们放在一起并没有什么地质意义。[返回来源]
图
◆俯冲带
俯冲带是指地球表面上两个板块接触且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下方的边界区域。俯冲边界表面形成海沟和海槽,俯冲侧形成岛弧和陆弧。 (https://gbankgsjjp/geowords/picture/illust/subduction_zonehtml[返回来源]
◆加合物
当海洋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大陆或岛弧)时,从沉积在大洋板块上的沉积物(如燧石)和源自洋脊或热点(如夏威夷大岛)的火山岩分离出来的地层和岩石的集合,并与沉积在边界的凹陷(海沟/海槽)中的沉积物一起添加(压)到俯冲板块的下端俯冲。增生杂岩的特点是低角度逆断层和褶皱带。 [返回来源]
◆碰撞区
俯冲带的一部分。海洋地壳表层较重的大洋板块很容易俯冲到岛弧地壳或大陆地壳表层较轻的板块中,但地壳较轻的板块彼此之间却很难俯冲。在这些地区的俯冲带中发育的海沟、海槽可以变浅而转变为陆地,而在陆地一侧则由于断层和褶皱而形成显着缩短和变形的隆起带,因而被称为碰撞带。喜马拉雅山脉形成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两个表面较厚的大陆地壳)之间的碰撞带。[返回来源]
◆地质旅游
旨在获取地球科学知识和理解的旅游,不仅了解景观,还了解地质和地形等自然资源。其目标还在于当地社区活动和自然保护的可持续共存。[返回来源]
◆弧前盆地~海沟充填沉积物
弧前沉积盆地到海沟充填沉积物是指沉积在当今大陆架、陆架斜坡和海沟上的地层。它分布在增生体形成区域附近和上方,但陆架斜坡沉积物和沟渠充填沉积物有时也并入增生体的一部分。[返回来源]
◆反向故障
当地壳内施加的压缩力使地层或岩体缩短,导致以倾斜断层面为边界的上层压在下层之上的变形时,就会形成断层。[返回来源]
图



联系我们

查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