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发布日期:2017/11/27

米乐m6官方网站 利用蓝光LED材料将热能转化为电能

-高性能热电材料新材料设计指南-

研究成果要点

  • 实现了比现有实用热电材料高2至6倍的高效热电转换输出系数。
  • 使用半导体二维电子气,利用蓝色发光二极管材料(氮化镓)的高电子迁移率。
  • 有望为提高热电材料的性能提供新的材料设计指南。


研究结果摘要

 北海道大学(校长:名和丰治)、韩国成均馆大学(校长:郑圭尚),米乐m6官方网站(会长:中钵良二),蓝色发光二极管注1)半导体二维电子气注2)与已实用化的热电转换材料相比,其热电转换输出系数高出2~6倍。二维电子气是充满电子的纳米 (nm) 级极薄层。近年来,美国和中国相继报道了高性能热电转换材料,但实际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性能无法再现等。这一发现有望为提高直接将温差转化为电能的热电材料的性能提供有用的材料设计指南。未来,这将催生有效将工厂、火力发电厂和汽车的废热转化为电能的技术。



论文演示摘要

研究论文名称:高迁移率二维电子气的高热电功率因数(高迁移率二维电子气的高热电转换输出系数)
作者:太田弘道1,2,金圣雄3,金木翔太2,山本淳4,桥爪保2,5
1北海道大学电子科学研究所2北海道大学情报科学研究生院3成均馆大学4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节能研究部5北海道大学量子集成电子研究中心)
出版杂志:先进科学(德国 Wiley 开放获取期刊)
发布日期:2017 年 11 月 24 日星期五,欧洲中部时间(在线发布)

研究成果详情

(背景)

金属和半导体塞贝克效应注3)直接将温差转换为电能的热电转换,作为将工厂、火力发电厂、汽车等的废热直接转换为电能的清洁能源转换技术而受到关注。该热电转换技术中可使用的半导体(=热电转换材料)的热⇔电转换性能为电压(热电注4)S),内阻的倒数(电导率,σ),易于传热(导热率,κ),平均温度T通过以下公式确定

热电转换品质因数ZT=S2×σ×Tκ

 换句话说,容易产生温差、具有大电压并且容易导电的材料作为热电转换材料是优异的。热⇔电转换效率就是这个品质因数ZT确定以及施加于热电转换材料的温度差的大小。例如,ZT的热电转换材料时1,热电转换效率约为17%。

当前品质因数ZT略超过1已投入实际使用,但这些材料由于资源有限而价格昂贵,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低,并且具有相关毒性,这些都是大规模商业化的障碍。特别是碲化铋,含有重金属元素碲,具有很大的ZT(>1) 然而,由于碲的稀有性(自然资源比铂更稀有且更昂贵)和毒性,世界各地正在积极进行不使用这些元素的热电转换材料的开发。

 近年来,美国和中国的研究人员一直在开发高性能热电转换材料(ZT> 2)已经公布,并吸引了许多热电转换材料研究人员的关注,但实际应用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包括性能再现性问题。其主要原因是这些材料所用的陶瓷和烧结体(粉末烘烤固化而成的样品)存在较多的晶界(晶粒间的边界),晶粒尺寸和晶粒取向不均匀。ZT是显着不同的。ZT的样本

 北海道大学电子科学研究所的 Hiromichi Ota 教授、该大学量子集成电子研究中心的 Tamotsu Hashizume 教授、韩国成均馆大学的 Seung-young Kim 教授和国立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的 Yamamoto 教授领导的联合研究小组使用没有晶界的单晶代替烧结体进行了研究,目的是轻松地模拟“如何我们如何提高热电材料的性能?”并提出材料设计指南,以提高未来热电转换材料的性能。为了提高热电材料的性能,热电转换输出因子(S2×σ) 和热导率,这是一种热性能κ,但在本研究中,我们创建了一个增加热电转换输出因子的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点。

具体来说,我们专注于利用氮化镓 (GaN) 的高电子迁移率的二维电子气,氮化镓是蓝色发光二极管的材料 (图 1)。通常,为了提高半导体氮化镓中的电流流动性(导电性),混入硅等杂质。此时,硅在氮化镓晶体中变成离子,产生负责导电的电子。当对氮化镓这样的半导体施加温差时,会产生电压(热电动势),电子从较热的一侧流向较冷的一侧,但离子化的硅阻挡了电子的流动,因此电导率不会增加太多。换句话说,普通的半导体氮化镓无法提供大的热电输出。

另一方面,在半导体二维电子气的情况下,通过使用静电在薄区域中收集氮化镓晶体中的电子来提高导电率,而不是混合杂质。由于它不含任何杂质,我们预测二维电子气中的电子可以高速运动并表现出很大的热电输出。

(研究方法)

 图 2a显示了本研究中制造的半导体二维电子气的示意图。这次,我们在氮化铝镓(AlGaN)/GaN制成的半导体二维电子气顶部放置了一层绝缘层(氧化铝,厚30 nm)来改变静电力,并制作了具有源极、漏极和栅极的三端薄膜晶体管结构,用于热电效应测量。当在栅极和源极之间施加负电压时,二维电子气电子浓度注5)减小,相反,当施加正电压时,二维电子气的电子浓度增加。晶体管特性和热电效应是图 2b所示。在栅极和源极之间施加恒定电压,在控制二维电子气的电子浓度的同时,使用两个珀耳帖元件向二维电子气施加温度差,并用电压计测量源电极和漏电极之间产生的电压(热电动势)。

(研究结果)

 通过改变静电力(栅极电压)来控制半导体二维电子气的电子浓度,并测量此时的电子迁移率(图 3a)。正如预期的那样,即使片状电子浓度注5)增加,半导体二维电子气的电子迁移率也不会降低,并且1012厘米-210 起13厘米-21000 厘米2V-1S-1被维持。另一方面,热电势的绝对值随着片层电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类似于在一般半导体中观察到的趋势(图 3b)。二维电子气的净电子浓度是根据已经报道的一般半导体氮化镓的热电势和电子浓度之间的关系确定的,并且通过将其乘以测量的迁移率来计算电导率σ已经计算出来了。

 图 4a显示了半导体二维电子气的热电转换输出因子的电子浓度依赖性。半导体二维电子气的最大输出因子约为9 mW m-1K-2这就是常见的半导体氮化镓(1 mW m-1K-2及以下),是目前已投入实际应用的最先进的热电转换材料(15至4 mW m-1K-2)相当于2到6倍。获得如此大的输出因子的原因是,在一般半导体中,电子迁移率随着杂质浓度的增加而大大降低,但在半导体二维电子气中,可以保持大的电子迁移率(图 4b)。

(专家补充说明)

 在半导体二维电子气中,电子通过静电力聚集在一起,因此需要估计电子聚集区域的厚度(补充图)。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估计了电子积累层的厚度,假设每个电压施加到栅极时半导体二维电子气的热电势等于一般半导体热电势的电子浓度依赖性。结果,当施加-5V或更高的电压时,厚度为2nm,与报告的二维电子气厚度相匹配,表明测量是正确进行的。我们还发现,通过施加低于 –5 V 的电压,二维电子气的厚度可以增加至 20 nm。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Dresselhaus教授及其同事于1993年提出的超薄二维电子层表现出大热电势的理论无法应用于这些结果。我们怀疑这是由于电子浓度不足造成的,但细节是未来研究的主题。

(对未来的期望)

 这一发现清楚地表明,能够控制电子浓度同时保持高电子迁移率的结构,例如半导体二维电子气,是提高热电材料性能的关键。此次使用的氮化镓半导体二维电子气只能在非常昂贵的单晶衬底上制作,并且导热系数很高,因此无法直接投入实际使用。不过,此次提出的利用半导体二维电子气的高电子迁移率来提高热电转换输出的模型有望为提高即将投入实用的热电材料的性能提供材料设计指南。

参考图

(a)一般半导体(添加杂质)、(b)半导体二维电子气热电输出示意图
图1(a)普通半导体(添加杂质)和(b)半导体二维电子气的热电输出示意图
当对典型半导体施加温差时,半导体中的电子在与电离杂质碰撞的同时穿过半导体,仅产生很小的电输出。另一方面,由于半导体二维电子气中的电子可以高速穿过半导体,因此可以获得大的电输出。

(a)挤压成型示意图(b)新热处理后的坯料组织图(c)挤压成型后的坯料组织图
图2 本研究创建的半导体二维电子气示意图(a)和测量状态(b)
艾尔0.240.76将具有源极、漏极和栅极的三端子薄膜晶体管结构放置在由N/GaN制成的半导体二维电子气上,并使用厚度为30nm的氧化铝作为栅极绝缘体。当在栅电极和源电极之间施加负电压时,二维电子气的电子浓度减小,相反,当施加正电压时,二维电子气的电子浓度增大。晶体管特性和热电效应是使用可以测量极小材料的自制设备测量的,如图(b)所示。

半导体二维电子气的电子迁移率、电子浓度和热电势图
图3 半导体二维电子气的电子迁移率、电子浓度和热电势
(a) 半导体二维电子气中电子迁移率(实线)和片电子浓度(虚线)的栅极电压依赖性。
(b) 半导体二维电子气热电势的栅极电压依赖性。

半导体二维电子气与一般半导体氮化镓的(a)热电转换输出因子和(b)电子迁移率图
图4(a)半导体二维电子气与一般半导体氮化镓的热电转换输出因子和(b)电子迁移率
半导体二维电子气具有热电转换输出因子(约9mW·m–1K–2)。提供最大热电转换输出因子的电子浓度(约2×1019厘米–3)处的电子迁移率为1500 cm2V–1S–1,常见的半导体氮化镓(约130 cm2V–1S–1)的10倍多。

半导体二维电子气厚度估算图解
补充:半导体二维电子气厚度的估算
当我们估计当对栅极施加各种电压时半导体二维电子气的电子累积层的厚度时,我们发现当施加-5V或更高的电压时,该层的厚度为2nm。该值与之前使用不同方法测量的半导体二维电子气的厚度大致匹配,这意味着测量是正确进行的。还发现,通过施加-5V或更低的电压,二维电子气的厚度可以增加至20nm。


术语解释

注1) 蓝色发光二极管(蓝色LED)
由名古屋大学特聘教授/名誉教授 Isamu Akasaki 和 Hiroshi Amano 教授开发的由氮化镓 (GaN) 半导体制成的发光二极管。赤崎教授和天野教授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中村修二教授一起因开发蓝色发光二极管而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蓝色 LED 目前在世界各地用于交通信号灯、照明、LCD 背光、汽车头灯等。[返回来源]
注2) 半导体二维电子气
几纳米厚的累积电子层,当带负电的电子通过带正电的静电聚集在半导体表面(界面)上时产生。由于不含杂质,其特点是电子迁移率高。[返回来源]
注3) 塞贝克效应
1821 年,爱沙尼亚物理学家 T J Seebeck 发现了加热异种金属结点时会产生电压的效应。它被称为塞贝克效应,以其发现者的名字命名。除了热电转换材料外,塞贝克效应还用于热电偶(温度计)的传感器部分。[返回来源]
注4) 热电
当施加温差时在半导体或金属棒两端产生的电动势的温度系数。也称为塞贝克系数。它是决定热电转换材料电压的重要物理性能值。[返回来源]
注5)片层电子密度和电子密度
1 厘米2中存在的电子数量半导体称为片状电子浓度。单位是厘米–2用于精确厚度未知的情况,例如半导体二维电子气,以及已知厚度时的电子浓度(单位:cm–3)。[返回来源]



联系我们

查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