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发布日期:2017/09/19

mile米乐m6官网 阐明象鼻虫的硬度是由于共生细菌

-专门从事酪氨酸合成的共生细菌,对于外骨骼的硬化和着色至关重要-

积分

研究人员谈论!观看 1 分钟视频讲解
“研究人员讲话!1 分钟解释”视频(1 分 57 秒)
  • 四种象鼻虫共生细菌纳多菌的微小基因组的序列和分析
  • 专门合成酪氨酸(一种氨基酸),并参与象鼻虫外骨骼的硬化和着色
  • 不仅有望阐明共生细菌的新功能,而且有望作为开发新害虫防治方法的种子

摘要

米乐m6官方网站【理事长中钵良二】(以下简称“AIST”)生物过程研究部【研究主任田村智博】武间深津首席研究员(兼)综合技术研究所/早稻田大学生物系统大数据分析开放创新实验室【实验室主任竹山春子】(兼)生物过程研究部隆志生物共生进化机制研究小组首席研究员 Yasubutsu、生物共生进化机制研究小组首席研究员 Minoru Moriyama 与日本开放大学、九州大学、鹿儿岛大学、京都大学、东京大学、冲绳科学技术研究所大学院和国立基础生物学研究所合作。象甲虫4 种细胞内共生细菌纳尔多菌,一种氨基酸酪氨酸。此外,外骨骼以非常努力而闻名黑象甲虫中,Nardonella利用酪氨酸合成来合成宿主昆虫的外骨骼角质层的着色和硬化,并且酪氨酸合成的最后一步是由宿主基因控制的。

 这项研究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共生细菌参与甲虫硬度的机制。由于许多甲虫是重要的农业害虫、森林害虫和粮食储藏害虫,因此预计这一结果将导致针对角质层形成的新害虫防治方法的开发。

 该成果于2017年9月18日(美国东部时间)后发表在美国学术期刊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以其坚硬的身体而闻名的黑象甲虫的照片
黑象甲以其坚硬的身体而闻名

研究的社会背景

 微生物的发酵和物质生产已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近年来,人们发现肠道细菌与人类疾病和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存在于生物体内的细菌(即共生菌)的多种生物学功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自然界中,昆虫和细菌之间的共生关系是普遍存在的,生物体之间存在着丰富多样的相互作用,体现了它们相互的多样性。其中,有许多已知的现象是共生细菌产生并提供对宿主生存重要的物质,这可能为开发新的防治技术提供种子,特别是当宿主是害虫时。

研究历史

在AIST,我们专注于昆虫体内共生的细菌,迄今为止已经揭示了各种新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宿主与共生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共生细菌向宿主提供必需营养的一个例子是阐明细胞内共生细菌沃尔巴克氏体的功能,它为臭虫提供必需营养(2009 年 12 月 22 日2014 年 7 月 1 日 AIST 新闻稿)之类的结果。

 此次,我们确定了细胞内共生菌纳多菌的全基因组序列,并致力于阐明从基因组信息推断出的纳多菌的详细功能,尽管其生物学功能目前尚不清楚,但据估计它与象鼻虫有着超过一亿年的密切共生关系。

 这项研究得到了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补助金的部分支持。

研究内容

 昆虫占迄今为止所描述的生物物种的大多数,并且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群。其中,甲虫是数量最多、繁盛的物种,其原因之一是甲虫特有的坚硬外骨骼角质层的发育。强大的外骨骼可以增加机械强度,有助于防止干燥和捕食者,并在甲虫的环境适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象鼻虫在甲虫中种类特别多,而且很多都有坚硬的外骨骼。多种象鼻虫体内携带一种称为纳尔多氏菌的共生细菌。例如,来自黑象鼻虫(图1A)的Nardonella(图1B)以其特别坚固的外骨骼而闻名,它位于真菌细胞(图1E)的细胞质内,真菌细胞构成了伴随幼虫消化道(图1C)的共生器官(图1D)。宿主象鼻虫分子系统发育树的分子系统发育树与共生细菌Nardonella高度一致,据估计,两者之间的共生关系可以追溯到1亿多年前的象鼻虫的共同祖先。然而,这种共生细菌的功能尚不清楚。

 这次,我们确定了与四种象鼻虫(黑象鼻虫、棕榈害虫棕榈象甲、松树害虫棉铃象甲和甘薯害虫马铃薯象甲)共生的纳多菌的整个基因组序列(图2)。因此,基因组大小极小,约为 200,000 个碱基对,这对于细菌的生存至关重要。重复转录翻译的最小基因外,几乎所有代谢基因都丢失了。然而,只有参与合成酪氨酸(一种氨基酸)的基因被保留下来,并且已经发现纳多菌在酪氨酸合成中具有特殊的功能。

黑象鼻虫与细胞内共生细菌纳尔多菌的照片
图1 黑象鼻虫与胞内共生菌Nardonella
(A) 成人。 (B) 纳多氏菌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 (C) 幼虫。 (D) 幼虫消化道周围的共生器官。 (E) 纳多氏菌位于细菌细胞的细胞质中。在 (D) 和 (E) 中,纳多氏菌被荧光染色为红色,DNA 被荧光染色为蓝色。
 
源自四种象鼻虫的内共生细菌纳多氏菌的基因组结构图
图2 来自四种象鼻虫的内共生细菌Nardonella 的基因组结构
(A) 棕榈象甲、(B) 棉铃象甲、(C) 毛毛虫象甲和 (D) 黑象甲纳尔多菌的基因组结构。在这两种情况下,基因组大小都极大地减少到约 200,000 个碱基对(仅是大肠杆菌约 400 万个碱基对的约 1/20)。
 

 许多象鼻虫都有坚硬、发达的外骨骼,众所周知,酪氨酸是外骨骼硬化和着色所必需的。当已知具有非常坚硬的外骨骼的黑象鼻虫幼虫经过高温和抗生素处理以抑制纳多氏菌感染的密度时(图3A),体液中酪氨酸的浓度下降(图3B),并且出现的成虫象鼻虫的外骨骼变得微红且柔软(图3C)。这些结果表明纳多菌介导的酪氨酸合成在宿主象鼻虫外骨骼的着色和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抗生素治疗抑制黑象鼻虫效果图
图3抗生素治疗对黑蜗牛象鼻虫的抑制效果
喂食抗生素的幼虫中,体内纳多菌感染的密度(A)和体液中酪氨酸的浓度(B)显着降低。当这种幼虫出现时,上翅角质层微红且柔软的成虫(C)经常出现。 * 表示有统计学上的显着差异。
 

有趣的是,在纳多菌基因组编码的酪氨酸合成基因中,只有最后阶段的基因被删除(图4A)。因此,我们研究了黑象甲幼虫共生器官中表达的宿主基因。RNA测序方法根据研究,它起着酪氨酸合成的最后一步氨基转移酶该基因得到表达,并且在共生器官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其他组织(图4B)。RNA干扰法在幼虫阶段使用抑制宿主体内转氨酶基因的表达,体液中酪氨酸浓度下降,成虫出现微红且柔软(图4C)。这些结果表明纳多氏菌合成酪氨酸的最后一步受到宿主象鼻虫的酶基因的调节。

Nardonella 酪氨酸合成最后一步的宿主控制说明
图4 Nardonella合成酪氨酸最后一步中的宿主控制
(A) 纳多菌基因组中编码的酪氨酸合成基因。 (B) 组织中宿主转氨酶基因的表达水平。 (C) 成虫从转氨酶基因表达受到抑制的幼虫中出现。
 

 从这些结果来看,(1)纳多氏菌(Nardonella)是象鼻虫的一种内共生细菌,它具有专门用于单一生物功能(酪氨酸合成)的微小基因组,并且对于宿主外骨骼角质层的形成至关重要。 (2)催化酪氨酸合成系统最后一步的酶基因并不在纳多菌基因组中,而是我们发现转氨酶在共生器官中高表达,(3)这些宿主转氨酶控制共生器官中的酪氨酸合成,(4)由于纳多菌和宿主的基因组和代谢水平高度整合,象鼻虫的共生器官充当供给外骨骼形成所必需的酪氨酸。

未来计划

 未来,我们将研究类似共生关系存在于其他具有发达外骨骼角质层并依赖共生细菌生长、生存和繁殖的昆虫物种中的可能性。此外,这项研究的结果可能会导致针对角质层形成的新害虫防治技术的开发,我们计划从这个角度继续进行研究。


术语解释

◆象鼻虫
属于鞘翅目、象鼻虫科、象鼻虫科昆虫的总称。这个名字来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在许多物种中,头尖(讲台)向前延伸,就像大象的鼻子一样。成虫和幼虫均为草食性,以叶、茎、花、果实、种子、木材、腐木等为食,并包括多种农林害虫。[返回来源]
◆胞内共生菌
在宿主生物体细胞内共生的细菌。例如,蚜虫内共生细菌 Buchnera 对于宿主的生存和繁殖至关重要,并且以高密度安置在专门的细胞中进行共生。另一方面,在多种昆虫物种中发现的内共生细菌沃尔巴克氏体对于宿主的生存或繁殖不是必需的,并且通常是有害的,会以低密度感染全身细胞。[返回来源]
◆纳多氏菌
它是象鼻虫中常见的一种细胞内共生细菌,这种共生关系的起源估计可以追溯到一亿多年前。[返回来源]
◆酪氨酸
它是构成蛋白质的一种氨基酸,在动物中它是使用必需氨基酸苯丙氨酸作为前体合成的,因此有时被认为是半必需氨基酸。植物和许多微生物具有不涉及苯丙氨酸的酪氨酸合成途径。[返回来源]
外骨骼
在身体外表面上形成的骨骼结构。它主要存在于节肢动物等无脊椎动物中。[返回来源]
◆黑象甲
一种象鼻虫,分布于八重山群岛(冲绳县)。学名地狱肥嘴龙它通体漆黑,身体十分坚硬。后翅已退化,无法飞行,上翅已融合,无法张开。猫象鼻虫分布在东南亚,主要分布在菲律宾,它们的身体非常坚硬,很多种类都饰有美丽的斑纹,但黑象鼻虫分布在世界最北端,通体漆黑,外表朴素。[返回来源]
◆角质层
由构成表皮的细胞形成的耐用膜结构,向外分泌。在包括昆虫在内的节肢动物中,角质层形成外骨骼,其主要成分是一种称为几丁质的多糖和角质蛋白。[返回来源]
◆分子系统发育树
生物体的进化过程是根据基因的碱基序列和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来估计的,并以树状图的形式示出。[返回来源]
◆复制、转录、翻译
复制是用于细胞分裂的基因组 DNA 拷贝的合成。转录是基于基因组 DNA 上基因的碱基序列合成互补信使 RNA。翻译是根据信使RNA的碱基序列通过聚合氨基酸来合成蛋白质。这些是细胞增殖所必需的分子机制,并且在几乎所有生物体中高度保守。[返回来源]
◆RNA-Seq方法
一种使用下一代 DNA 测序仪全面定量鉴定特定生物组织中表达的基因组的方法。[返回来源]
◆转氨酶
催化氨基酸和α-酮酸之间反应的酶的总称。在多种氨基酸的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返回来源]
◆RNA干扰法
一种通过合成与靶基因序列相对应的双链RNA并通过注射或其他方法将其引入生物体来抑制基因表达的方法。它用于分析包括昆虫在内的各种真核生物的基因功能。 2006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安德鲁·法尔 (Andrew Fire) 和克雷格·梅尔洛 (Craig Mellow),以表彰他们开发这项技术。[返回来源]

相关文章


联系我们

查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