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发布日期:2012/07/18

米乐(中国)官方网站 金属络合物分子膜中的新电子转移机制

-实验与理论计算协作的结果-

积分

  • 氢键形成的钌金属络合物多层膜的高电子传输能力的实验证明
  • 从理论计算上提出了一种称为“垫脚石模型”的金属络合物多层薄膜的新电子转移机制
  • 有望应用于分子电子器件、有机太阳能电池等

摘要

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会长:野间口佑](以下简称“AIST”) 纳米系统研究部[研究主任:八濑清] 纳米结构有源器件组研究组组长石田隆夫、副研究组长浅井义博、电子材料模拟组研究员、中央大学理工学院应用化学系羽贺(以下简称“中央大学”)钌 (Ru)金属络合物由氢键形成自组装多层膜是长途电子传输能力垫脚石模型)”。分子电子学它有望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设备和应用的创建。

 该研究结果的详细信息可以在2012年3月找到ACS 纳米杂志。 (ACS 纳米6 (3)(2012) 第 1988-1999 页)

在钌络合物自组装多层膜中使用踏脚石模型进行长距离电子转移的图示
图1 在钌络合物自组装多层膜中使用踏脚石模型进行长距离电子转移
人们认为,通过在共轭结构和膦酸基团等绝缘层之间以适当的距离间隔放置金属原子,可以在非常接近电极费米能级的区域中形成电子路径,从而实现平稳的长距离电子转移。 (图上半部分为费米能级。红色:金属原子,蓝色:共轭结构,黄色:电极)

发展的社会背景

 共轭结构导电聚合物)开始用作电子材料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更进一步,尝试利用单个有机分子作为电子材料的分子电子学已经得到积极研究。例如,如果单个分子可以用作隔离的存储单元并进行集成,则可以创建廉价、极高密度、大容量的存储元件(分子记忆)预计是可能的。然而,有机分子本身的导电性和分子膜中电子传输能力低一直是实际应用的主要障碍。此外,为了实现具有更高光电转换效率的有机太阳能电池,需要开发具有更高电导率和电子传输能力的分子,并构建其理论模型。

研究历史

在AIST,我们一直从事分子电子材料有机分子自组装薄膜的基础研究,以及电导率测量方法的实验研究、理论研究和计算科学研究。关于以钌为中心金属的金属络合物分子膜,通过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中央大学的联合研究,我们在基板表面自组装方法的开发和评价已进行了约7年。我们以在热和光照射下都稳定的钌络合物为中心,一直在硅基板上使用钌络合物进行多层膜的自组装研究,目标是将其应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这次,这个钌络合物氢键可以自发形成多层膜,并发现这种复杂的多层膜具有长距离电子传输能力。

 这项研究开发主要得到了文部科学省新学术领域“分子纳米系统新兴化学”、“分子超结构化学与化学元素创造”、“计算机材料设计:复相关与非平衡动力学”等新学术领域科学研究资助资金的支持。

研究内容

 膦酸基(图2a),分子中的膦酸基团之间很可能出现氢键。在这里,我们发现当环境的pH值降低到3时,这种金属络合物的多层膜(图2b)通过氢键作用一步形成。使用各种方法确认了该多层膜在厚度方向上层叠。

钌(Ru)络合物和通过钌络合物之间的氢键形成的自组装多层膜的示意图
图2 (a)钌(Ru)络合物和(b)钌络合物之间通过氢键作用自组装多层膜的示意图

 为了评估这种钌络合物多层薄膜的电子传输能力,我们使用了导电聚合物透明导电膜之间。 (ITO)基板,研究了流过钌络合物多层膜的电流与膜厚的关系。在仅由共轭结构组成的传统有机分子膜中,电极费米能级之间的能级存在很大差异。形成有机分子膜导带的分子的能级,随着膜变厚,流过分子膜的电流量急剧减少。例如不含金属共轭分子制成的自组装膜中,当分子膜变厚1纳米时,流过膜的电流减少至约1/500至1/1000。另一方面,在新开发的钌络合物多层膜中,即使在厚度超过10纳米的五层膜中,也观察到了单层膜(膜厚:约2纳米)的约三分之一的电流(图3b),这表明钌络合物多层膜实现了比传统共轭分子膜更长的距离的电子转移。


电导率测量用夹层电池示意图及电流值对数的膜厚依赖性图
图3(a)用于测量电导率的夹层池示意图; (b)电流值对数的膜厚依赖性
与电流大幅衰减的传统共轭分子膜(蓝线)相比,在钌络合物多层膜(红线)中,即使膜厚达到10纳米,电流值也不会减少太多。

 金属络合物多层膜的这种长距离电子传输能力源于共轭分子的能级与电极费米能级之间的差异,这是针对共轭分子体系提出的隧道机制无法解释。因此,第一性原理计算的结果,我们提出了一种“垫脚石模型”(图4a),其中碳基共轭结构部分和金属原子部分的电子态被一一划分为垫脚石,作为金属复合多层膜的模型。电子穿过分子膜的传输概率与分子膜厚度的关系紧密结合方法的计算结果,确认了在“踏脚石模型”中,即使膜厚增加至10纳米以上,电子传输的概率也几乎不降低。顺便说一句,对于具有共轭结构的传统有机分子(图4b),即使在目前的理论计算中,电子传输的概率也会随着膜变厚而显着降低。由于电子传输的概率与流经薄膜的电流相对应,理论计算也支持本研究中使用的钌络合物多层薄膜具有长距离电子传输能力。

本次提出的垫脚石模型及仅由共轭结构组成的有机分子连接示意图
图4(a)本次提出的垫脚石模型和(b)仅由共轭结构组成的有机分子连接示意图

在“垫脚石模型”中,金属原子以适当的间隔存在于共轭结构和膦酸基团等绝缘层之间,因此电子路径在分子内和分子之间非局部扩展,并在非常接近电极费米能级的区域中形成,使电子能够像垫脚石一样沿着分子长度平滑移动。这已被三层薄膜的第一原理计算所证实。另一方面,在传统的具有共轭结构的有机分子体系中,电极的能级和费米能级之间的差异很大,使得电子在电极之间移动变得困难,并且不能期望如此平滑的长距离电子移动。这些结果表明金属络合物分子的自组装多层膜是用于分子电子器件的有前途的材料。

未来计划

 通过理论与实验的结合,我们计划将新开发的钌络合物多层薄膜应用于广泛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和其他电子器件。同时,我们计划不仅寻找配合物,还寻找具有更高电子传递能力和电导率的有机分子。

查询

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
纳米系统研究部
纳米结构有源器件组
研究组组长 Takao Ishida 电子邮件:t-ishida*aistgojp(发送前请将 * 更改为 @。)

纳米系统研究部
副研究总监 Yoshihiro Asai 电子邮件:yo-asai*aistgojp(发送前请将 * 更改为 @。)



术语解释

◆金属络合物
分子中含有金属或金属离子的化合物。由于金属结合到有机分子中的结构,它们表现出单独有机分子无法获得的特征光吸收和电子特性。[返回来源]
◆自组装多层膜
它是一种多层膜,其中分子自发地化学吸附到材料表面上形成单分子层,并且进一步的单分子层自发地或通过金属离子堆叠。[返回来源]
◆电子转移能力
电子在化学反应或电流过程中在物质内部或物质之间移动的能力。[返回来源]
◆分子电子学
使用有机分子的电子领域。分子电子学是一个研究领域,试图创建利用由单个分子结构决定的分子独特性质的设备,这些分子是功能单元,例如利用孤立的单分子的超高密度设备。[返回来源]
◆共轭结构(共轭分子)
两个或多个双键或三键彼此相互作用且其间有单键的结构,或具有此类结构的分子。电子在具有这种结构的分子中很容易移动,因此它们往往表现出导电性。[返回来源]
◆导电聚合物
一种导电聚合物。通常,使用具有长共轭结构的聚合物。[返回来源]
◆分子记忆
使用有机分子的存储元件。与硅等存储元件不同,已经提出了利用分子结构变化的存储器。[返回来源]
◆氢键
由于与高负电性原子键合的氢与高负电性原子之间的静电引力而形成的弱键。众所周知,它有助于分子聚集体的形成和DNA双螺旋的形成。[返回来源]
◆膦酸基
HP(=O)(OH)2[返回来源]
◆透明导电膜
透明但像金属一样导电的薄膜。广泛应用于液晶显示器、太阳能电池等利用光和电的设备。已知的例子包括厚度小于5纳米的极薄金属薄膜和氧化铟锡(ITO),它是氧化铟和锡的混合物。[返回来源]
◆费米能级
在量子力学中,电子从原子核周围的最低能量位置开始一一填满。通常,最顶层轨道上充满电子的能级被定义为费米能级。[返回来源]
◆隧道机制
电子具有量子力学波特性,因此即使存在势垒,它们也可以移动,尽管概率很小。这种类型的电子转移称为隧道机制。就有机分子而言,组成元素的电离势与电极的费米能级之间的差异是主要障碍,并且当分子长度较短时,据说隧道机制在电子转移中占主导地位。[返回来源]
◆第一性原理计算
以构成要计算的物质系统的元素的原子序数和系统的结构作为输入参数,在不参考实验结果的情况下确定系统的电子状态的计算方法。[返回来源]
◆紧结合法
一种分析方法,使用近似模型,其中电子与原子轨道紧密结合,电子在相邻轨道之间的运动形成电子带运动。[返回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