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在积极研究许多下一代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FeRAM、MRAM、PRAM、RRAM、分子存储器和原子开关,以实现高速运行、高集成度和低功耗。其中,近年来,人们对利用纳米级空间的电阻开关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包括分子开关,其中具有开关效应的化合物(导电有机化合物、碳纳米管、无定形碳等)夹在电极之间,以及原子开关,其中银或铜原子在铂(Pt)电极和硫化银(AgS)或硫化铜(CuS)电极之间转移以控制电极之间的连接/断开[1]。特别是,原子开关不使用任何电荷或磁性,而是通过使用施加的电压控制电极之间的金属硅酸盐来改变电阻。一般来说,存储器件的响应速度和功耗随着元件尺寸的减小而增加(MRAM 等一些例外),但信号保留时间往往会减少。然而,由于原子开关不会引起电荷扩散或激发态弛豫,因此认为即使尺寸很小,保留时间也不会变得很短。因此,基于这种传质的原子开关被认为比其他技术更容易小型化,并且是下一代非易失性存储器发展关键的重要技术。
内藤等人。等人发现,通过对硅基板上制作的微间隙约为10 nm的金电极(以下简称纳米间隙电极,见图1[2])施加电压,通过金属原子的传质出现电阻切换效应[3]。可以看出,这种效应仅在间隙尺寸约为10 nm或更小时才起作用,并且是纳米尺度特有的现象。此外,开关引起的电阻变化的开/关比高达107如图2所示,即使在状态之间改变超过10,000次后仍能继续工作。根据同时电学测量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的结果,认为纳米间隙电极的电阻变化是由于隧道电阻的变化,该变化伴随着金原子的传质引起的间隙宽度的变化,如图3所示。此外,电极材料不限于金,而是可以与各种金属材料一起使用,并且具有广泛的材料范围选择性。
这种开关效应发生在纳米尺度,由于小型化的尺寸限制只是精细的布线处理,因此具有实现超小型非易失性存储器的潜力。此外,它可以在氧化硅薄膜基板上运行,并且绝缘体上金属结构用于各种器件的布线,因此与现有的硅技术兼容,使得开发超小型非易失性存储器成为可能,而无需开发新的昂贵的制造设备。为了实现下一代超紧凑非易失性存储器和存储,我们目前正在阐明开关效应背后的机制并开发基本技术。
NanoGapSwitch~Nano Gap Switch~是AIST纳米技术研究部的注册商标。
 |
|
图1 纳米间隙电极示意图及SEM图像
|
 |
|
图2 开关操作的重复特性
|
 |
|
图3 电阻开关效应模型图
|
[1] Kazuya Terabe、Tsuyoshi Hasekawa、Tomonobu Nakayama、Masakazu Aono,“原子开关 - 利用原子(离子)运动的纳米器件 -”,表面科学卷。 27,第4期,232(2006)。
[2] Y Naitoh、K Tsukagoshi、K Murata 和 W Mizutani,“一种无需使用电子束光刻技术即可制造亚 10 nm 间隙结的可靠方法”e-J。冲浪。科学。纳米技术。 1, 41 (2003).
[3] Y Naitoh、M Horikawa、H Abe 和 T Shimizu,“采用简单金属纳米间隙结的电阻开关”纳米技术 17, 5669-5674 (2006).
(研究员)
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
纳米技术研究部分子和纳米物理性质组
也是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PRESTO“纳米制造技术的探索和开发”研究领域
内藤泰久
电子邮件:ys-naitou*aistgojp(发送前请将 * 更改为 @。)
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
纳米技术研究部纳米科学测量组
清水哲夫
电子邮件:tetsuo-shimizu*aistgojp(发送前请将 * 更改为 @。)